高级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6-20郑亚平蒋艾青
郑亚平 蒋艾青
摘要:高级技工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但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又有所差别,前者属于技能培训范畴而后者属于学历教育范畴。从高级技工院校的实际上出发,结合其生源素质,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级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郑亚平(1962-),男,湖南永州高级技校(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0022-03
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质量提升的瓶颈,这早已成共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高技能人才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企业培训岗位成才;二是学校培养“准”高技能人才,毕业后再岗位成才。后者又有两渠道,一个是高等职业院校,其主要培养的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理论上的功底强于高级技工院校的学生;而另一个渠道就是本文研究的高级技工院校,其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层面上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操作技能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由此可见,虽然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高技能人才,但是其内涵又有所区别。本文从高级技工院校的实际出来发论述高级技工院校如何构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
培养目标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意义和导向作用,它集中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规格上,即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因此高级技工院校首先必须要能够准确地理解高技能人才的定义,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才能有效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1.高技能人才的界定。“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在计划经济时期,职工的身份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干部,另一种是工人,工人中又分普通工人(普工)和技术工人两种。中专以上学校进行的是学历教育,主要是培养国家干部的,各级各类知识份子属于干部之列,而技工学校培养的就是技术工人,工人与干部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同的,干部的地位明显高于工人,只有那些十分优秀的工人才有可能转干。技术工人根据其所从事专业水平及工作年限来评定技术等级,一般分为五级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目前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就是从高级技术工人这个概念上引申过来,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国现阶段,通常把决策管理层人员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人员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灰领。高技能人才只能从工作的性质及其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上来界定,对高技能人才的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化的定义,但是一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解决生产实际的操作难题或中级技能人才难以解决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具有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一般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
2.高级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方案中,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四类。预备技师这个概念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当时主要考虑到通过院校这个途径是难以直接培养出技师来的,在学校只能是按照技师的要求作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毕业后在其岗位上再磨练成技师。目前院校培养预备技师还属于起步阶段。而高级技师这个层次只能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的技师中才能培养出来。本文主要研究高级技工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化定位。严格说起来院校是很难直接培养出高级技工的,但是考虑到多工种和岗位并不需要靠经经验的积累而主要是通过知识型的技能来完成的,完全可以通过院校直接培养出高级技工来,其次,有些需要较多经验积累才能达到的工种也可以通过院校培养和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出准高级技工,到工作岗位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成为高级技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的不断采用,生产手段智能化广泛使用,因此院校大批量培养高级技工成为了可能,同时也可不断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陷的问题。
高级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指培养生产一线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操作型、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术工人。它的规格是定位在高级技术工人这个最基层的层面上,用技术等到级来界定就是高级技工以上等级,而每一个等级均是以某一个专业工种为对象来进行界定的。如数控加工技术这个专业的高级技工班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毕业时必须取得数控车床或加工中心等某一工种的高级技工等级证为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应知层面上还是在应会层面上都有要达到高级技工这个档次。这仅仅是高级技工班学生能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新时代的高级技术工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只会动手的操作层面上,也不能仅限于某一个工种上,而是要培养学生既会动手又会用脑,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有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职业生涯所必需的通识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
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制定培养方案,而培养方案中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难度最大的就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因为课程体系是所有学校最基本的核心元素,培养目标的实现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内容和体系结构上,课程设置是以某种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同时必须要满足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相关知识的的逻辑性。
1.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必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确保核心能力和突出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主要是指以某一职业岗位及其岗位群为基础培养学生具备首次就业、转岗转业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指继续学习能力、应用于基本工具的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在操作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的设置要能充分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岗位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建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目标和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而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也就是要重新序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2.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和模块。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原有的课程结构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至少它是按照原来的教育理念来构建,基本上适合于当时的培养目标,它基本上是保证了相互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边母性。因此,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就必须要使新的课程结构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相互间的课程设置要符合逻辑;二是课程之间的知识要相互通;三是课程的内容结构要符合新的培养目标;四是课程的设置要与国家职业资格相接。
课程结构由三大模块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模块。这一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语言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专业基础课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各专业方向(职业岗位)提供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和能力支持。三是专业课程模块。该模块包含理论和实训部分内容,理论从属于实践,前面两个模块是该模块的基础,是为该模块服务的,该模块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可分为若干小模块,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其专业课程可划分为七个模块:机械系统拆装、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机电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到柒个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实用型模块,直接与职业岗位或工作对象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相对应,同时这些模块尽可能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对应,如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模块覆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三级(高级技工)等级考证的“气动控制”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更加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并通过反复训练来不断提高理论和原理的运用能力,强化对理论的理解。
3.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三大课程模块中课时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0%、30%和50%,公共基础课的比例相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要低一些,低30%左右,专业基础课的比例比高等职业院构低20%左右,这两个模块减少的这部分课时全部增加到了专业课程模块,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二是理论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差的现状,高级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高职院校的要差,一般是考不上高职院校的才到高级技工院校来读书;三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要面向实际需要,该精简的精简,该加强的应该加强。例如公共基础模块的数学课程,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工人岗位都要用到三角子函数的知识,那么就应要加强和重视这个内容,而对其反三角函数没有什么要求,那么就应该精简,只要求学生知其然就行了;四是要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要突出实践教学在高级技工教育中的作用,实践课程可在模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下完成,但必须有真实职业环境,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专业实践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不应低于40%;五是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基础理论知识既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又要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既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深广度,及时补充吸收本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
三、创建专业教学的保障措施
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是根据培养目标而设立的,怎样才能确保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本人从校企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和车间式实训场地建设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论述。
1.校企合作是最佳方式。技工学校的设立就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其办学模式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做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学校与企业是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高级技工院校就必须要回归到校企业培养的模式上来。校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很多,各个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在发达地区,可选择以学校为主体、企业配合的工学结合模式,这是一种将学校企业化,学校本身有企业组成部分,从校园建设上既像学校,又像工厂,两者有机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分阶段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这是一种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可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一种由企业提供人才规格,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校合作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学生毕业后经过企业的考核,合格进入企业就业,这是一种松散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招工式的合作模式。
2.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关键。在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上,一方面要争取企业的支持,聘请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另一方面,专任教师不仅应有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还需要定期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可以探索双向兼职的办法,实现企业的专业人员来校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师到企业提高实际的专业技能。
3.车间式实训基地是基础。“车间式实训基地”是指学校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规划以及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环境等方面,建造与生产车间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教学、科研、生产功能的一体化空间,是确保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上,应根据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并进行一体化项目式训练,整个过程应真实地体现出车间式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哓明.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9):17-18.
[2]杨金土.加强校企合作办出高职特色[J].职教通讯,2002(1):23-24.
[3]谢意明,夏富生,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4]丁妙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5).
[5]朱怀忠.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J].大学时代,2005(8).
[6]王庆义.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J].中国冶金教育,2006(4).
责任编辑: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