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政教育需创新的现代意识
2009-06-20何思平欧阳剑波
何思平 欧阳剑波
摘要:“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转换思路,注重职业导向意识、树立服务意识、融入现代科技信息意识、强化环境意识,才能适应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趋势。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143-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这一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新模式下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去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新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现代意识”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在思政教育的目标上要注重职业导向意识
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标,这是深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现代意识的首要问题,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教育方向。从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工学结合”环境下如何定位思政教育的目标还缺乏比较系统性的认同和达成共识,这也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对高职生思想工作的被动状态。因此,按照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重新确立“以教学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思政教育的目标上注重职业导向意识。乃是思政工作创新的首要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教育的内容上应主要体现:
1、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注重对高职生的思想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这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工作理念,注重学生的日常综合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铭记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职业宗旨,使学生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和职业心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在思政教育的目标上作出阶梯式的培养规划,按照“大一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大二进行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提升,大三开展求职能力培训和鼓励创新”的职业导向,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教育。
2、强化专业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政教育要有明确培养人才方向,根据高职大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现状,以及市场对科技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思政教育应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技能,积极开展以就业工作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多属“书生型”、“听话型”和“守业型”,循规蹈矩、行为被动、思维约束、缺乏个性。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较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是新时期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注重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创新人才适应新时期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作为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职业素养。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而高职大学生尤为突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高职教育主要是工科教育。更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如果仅懂理工,缺失人文,那就只能成为“匠”,难以成为“师”。现代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会涉度与工程相关的经济、法律、艺术、管理等人文社科领域,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更深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未来,制定出长远的思政教育目标。这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在思政教育的职能上要树立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把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严格管理和约束学生的手段。这种认识和教育方法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律,而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引入了误区。其结果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按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现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上的转变,树立服务意识。
1、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定位,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能。退步向“服务”职能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高职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落实到“工学结合”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工学结合”的培养环境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实践技能土做准备。而且还要通过宣传教育、提供普法、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工作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挖掘自身的志趣、特长和领导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懂得该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与周围的世界打交道、做什么样的人和做什么样的事、明白与做事相比较,做人更为根本;在企业和社会的现实环境中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等。
2、在实现“服务”职能的方法上,由过去靠“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方式向现代科技手段普及运用转变,努力形成适应时代要求、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路径。拓宽单一课堂教育的路子,因地制宜进行开放式的教育和服务。可以针对“工学结合”的现实状况和条件,委派学院专职辅导员全程陪同辅导,也可以由思政课专任教师定期前往工学结合地开设专题讲座、普法或心理咨询等服务活动,还可以和挂靠企业政工队伍签订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合作协议等等。此外,“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开设一个融思想教育及服务答疑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服务网页,通过建立“工学结合”学生工作信息库,搭起异地思想工作的网络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网
络,把分散的“工学结合”学生群体连接起来,建立起一个快速、畅通的思想教育、就业导向信息传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渠道。形成一个管理与服务交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三、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入现代科技与信息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渐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与信息的变化对高职大学生思想、观念与教育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因此,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思政工作者需要加强学习,积极适应现代科技信息的动态变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科技与信息”意识。
1、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应该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现代社会合格人才需要的高度,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从科学文明和科学思想这两个方面全面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我们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综合各门学科的精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上,我们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科学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动态,结合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应用、普及、发展去强化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应看到,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高职院校要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上阵地的工作,通过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既使教学方法得到改革,又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这也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科技创新的实践要求。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切实发挥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功能。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渠道的增加,离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发展需求,充分应用各种传播媒体,渗透思政教育的新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性。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在思政教育手段上,更加现代化、技术化。使思政教育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增强真实性,真正解决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当前。在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过程中,各高校的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已有较快的发展,并以其信息容量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收益,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必须看到也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对异地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增加了不可控性。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排除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开发一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教育软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既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种种困惑与现实问题,也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
四、在思政教育的环节上要强化环境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传统认识上,而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全新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全新课题。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转变,强化教育教学的环境意识。重新设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对高职生开展思想教育的新思路。
1、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由原有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高职生走出校门,活动的空间由课堂与宿舍过渡到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走出围墙式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高校“墙院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既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高校普通社会实践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路径。
2、重新审视“工学结合”新环境给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寻找新思路。学生步入企业和社会,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新的环境下,社会中存在哪些负面的因子将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带来冲击?思想工作者必须对此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育还需优化制度环境,积极探索构建高技与属地管理的地方政府、社区及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络制度,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构建成符合“工学结合”特点的创新教育机制,使制度建设成为“工学结合”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越不可少的手段。
3、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环境。利用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和社会的人文环境为教育载体,为“工学结合”过程中的高职大学生介绍提供更多的思想教育的环境系统。现代社会,经济环境、多元文化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强势环境。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极易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自我选择。因此,需要通过建构人文教育环境、增设文化基础设施、创造大量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来弘扬主旋律,占据主阵地,强化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文“化”人。同时,教育环境系统的建设与受教育者的主体素质是相互依赖的,提高大学生自我选择、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诱惑。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环境系统中追求自身完善,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品格和创造基因。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