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的体育课程模式在高职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2009-06-19王海棠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创设社会本位的体育课程模式,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提供“身体——心理”准备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职业实用性体育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123-02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模式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未来职业岗位特殊体育素质、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加体现体育的实用性功能?应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创设“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提供“身体——心理”准备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所谓“社会本位”,就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培养人才的标准。
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通过体育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样的模式注重的不是体育成绩的好坏,而是重视教学的整个过程。课程模式内容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本质,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本质是从社会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之中。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从一开始就已开始进行,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情景反应做记录,并对其做出评估,这种评估可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教师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
(一)课内体育课程模式
为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术,激发体育锻炼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采用课堂体育选项课与课内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相结合,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三年级根据需要与可能开设体育选修课。在一年级体育选项课基础上,二年级实行体育项目与专业或类似专业为“集合”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内教学俱乐部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对特殊保健课学生的体育教育采取“班级授课制”与“体育锻炼处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材采用《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课程》一书,教学内容在同一单元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防身防卫等体育项目,学生可选择性强、选择面广,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了体育教学质量。
(二)体育课外俱乐部模式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终身的体育观,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带来的体育延续性锻炼问题,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来解决,通过各系学生会、社团中心成立的学生课外体育单项俱乐部(由学院运动委员会、院学生会体育部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管理),实行自治、自律、自我发展,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教育得到了延续和拓展,早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采取俱乐部和非俱乐部活动并存的形式,使学院的课外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内容丰富。
1.运动俱乐部(学院单项基本运动队)。运动俱乐部是学院常设的基本代表队,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根据自愿、业余原则,通过缔结具有一定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爱好者进行锻炼的活动组织,在必要时,可代表学院参加校际一般性的体育比赛和俱乐部杯比赛。
2.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通过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的组织与建设,实现学院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以学院为单位开设男子篮球、女子篮球、女子排球、男子足球、男女乒乓球、男女羽毛球、男女网球、女子健美操、男女体育舞蹈等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采用学院学生会体育部落实招聘俱乐部会长、副会长的办法,组成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实行“自主、自治、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工作方针。管理办法第一学期以成立俱乐部、纳新和开展俱乐部活动为主,第二学期以举办体育俱乐部杯比赛为主,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校际间的体育交流。
3.学生课外自主体育锻炼。对在校所有学生(不含外出实习期间)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至学期停课考试开始前两周进行锻炼形式不限的定时考勤制度的课外自主体育锻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作为体育评分的内容之一。
4.课内外一体化。在全面开设体育选项课基础上,全面构建了集“课内教学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课外运动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以及特殊体育课程教学、体育选修课的多类型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促进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体育与未来职业岗位体育素质需求的培养相结合,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与管理,初步完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工作。学生课外考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课教学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登记、统计工作全部采用高智能型的设备和仪器,这样操作性强,又简易方便。
四、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模式
高职体育改革的创新点是引用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为培养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及教育现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思想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带来的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职业的多样性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技术的高智能性、高强度性而产生的,是培养人们不断适应复杂的工作形式和社会环境方面,体育向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中实用性目标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是从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现代化需求为依据。为了培养人们更好地参加社会工作,这就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根据专业设置与特点,进行一定的实用性体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实用性体育知识,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和职业特殊体育素质,从而获得专业高度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职业特殊体育素质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克服外界环境的特殊影响(生存、发展、抗自然、抗挫等)的能力,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就是在学校体育实现体育健身功能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在学校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学校体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目标,将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与发展职业特殊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结语
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开设和以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受挫能力,为以后社会竞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拓展和延伸体育教育领域起到了导向作用,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中,以社会本位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适应为目标,以培养未来职业人、专门人才为主线,开设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和高职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相呼应,适合高职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并建立现代健康文明的良好生活方式,使其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翁惠根.新学制下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0).
[2]翁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与对策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英文板),2005,(1).
[3]王杰尘.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体育教学,2005,(2).
[4]曹艳杰,胡安柱.基础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研究的社会学分析.湖北体育科技,2005,(2).
作者简介:王海棠(1979- ),女,浙江台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