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戏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009-06-19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9期

于 佳

摘要:文章针对当今中国戏剧的现状,提出了对其发展造成冲击的几个原因,通过对当今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其危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戏剧现状;京剧体系;戏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005-02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戏剧在目前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但应然与实然是相对的,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单从表象上看来,中国的戏剧似乎陷入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低谷”,拨开纷繁的修饰,中国戏剧的现状究

竟如何,中国戏剧的发展在未来会显现出怎样的趋势,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讨论与分析的,希望能给与当前戏剧

发展以一点点参考。

一、中国戏剧的现状

应该说,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戏剧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表演体系的构建、剧目数量的充实、各流派理论修养的完善还是新老艺术家的顺利更替,都可以说是完成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任务,而建国以后,中国的戏剧又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机,这次繁荣的标志是演员阵容的庞大与梯队的完整,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却遭遇了“低谷”,虽然国内戏剧活动热闹非常,从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到各类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试问一下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戏剧观众有多少?恐怕和二十年前是没有办法比的,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观众的支持,那为什么戏剧反而在世纪更替的前后失去了那么多的观众呢,仅仅是戏剧本身不好看不吸引人了吗,问题恐怕不尽然如此,还有什么方面的原因呢,笔者有如下见解:

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并且目前互连网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其实观众资源的总量是基本恒定的,此多则彼少,看电视的人多了,与之对应的是欣赏戏剧的人就少了。笔者认为以电视、互连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文化生活方式已成为戏剧强有力的对手。

2.除去客观上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笔者认为戏剧的另一问题出在体质上,因为中国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大量的变革,与之相适应,戏剧的有关体制也不可例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部一直希望能够启动剧团体制改革,90年代中期又开始了剧团体制改革的努力。然而二十年以后回头再看,虽然经过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戏剧体制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回顾历史,1949~1963年,文化部在多数时间一直明确反对给予剧团以政府补贴,并且一直强调剧团必须成为经济上自负盈亏的企业;但是文革之后,文化主管部门并没有抓住戏剧市场最为繁荣的1980年前后这一难得的机遇,适时促进剧团的企业化,反而兴办了大量新的国营剧团和将大量集体所有制剧团转为国营,并且沿袭了限制民间戏剧表演团体自由发展的政策,由此埋下了戏剧危机的导火线。一些有很高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的剧种成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活化石”,然而,由于观众的缺乏与文化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不少地方剧种滨临失传甚至已经消失,使中华的传统文明遭受了不应该有的损失。可以说政府、文化部门在戏剧体制改革上是不利的,是造成目前戏剧体制不适应市场体质的一大原因。对戏剧体制的改革必须有步骤,有节制,有秩序地进行,不可盲目,戏剧体制与市场产业化接轨毕竟是发展方向。

同时,文化部也适时地提出了对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实行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方针,在政策上、财力上予以支持,如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戴英禄所讲,剧种要求发展,不能只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还需要各级地方剧团、民间剧团推陈出新,用好戏保住人才,用好戏吸引观众。可见,戏剧在当前要摆脱困境、在未来要谋求发展,必须面临处理政府支持和自己走市场化道路的问题。

3.戏剧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自身的问题也日益显露。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演员水平和素质的下降,戏剧创作水平的下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戏剧舞台上,仍然活跃着很多优秀的演员,但如果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优秀的家喻户晓的演员肯定是少了。而与之相反的是当代年轻人对影视明星、歌坛偶像的疯狂崇拜,戏剧演员转行投身影视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再来说说戏剧创作的危机,当前中国的戏剧曲目也遭遇了“寒流”,戏剧创作也走入了低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原创戏剧现状很不理想。同时,中国的戏剧还存在与时代脱轨的问题倾向,虽然不时有一些紧跟时代节拍的新的戏剧作品,并取得较好的反响效果,比如苏州滑稽剧团创作演出的《我要做好孩子》、《一二三、起步走》等儿童滑稽戏的演出场场爆满,并在全国中小学师生、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如果要找几个能说明戏剧发展势头好的例子是不难的,但更应该看到的是目前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匮乏,没有现实的意义,就不能真正反应当代人生活的现状,不能打动当代观众的心灵,那又怎么可能拥有观众呢。

总之,中国的戏剧发展是遇到了一些挫折,原因有很多,除去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体制改革的不利、当代戏剧表演和创作本身的问题,还有对悠远深厚的戏剧传统没有较好的继承,经过文革前后十多年的断层,演艺人员的表演艺术水准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优秀编导人才的流失等原因,目前中国戏剧的危机可以算做是历史问题也可以是当代市场作用的结果。虽然目前中国戏剧的艺术水平很难达到较理想的高度,但笔者认为事情本身并不是悲观的,戏剧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考验,生命力是顽强的,但中国戏剧在目前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一夜之间能解决的,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戏剧会呈现怎么样的发展趋势呢?中国戏剧怎样走出困惑呢?

二、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戏剧危机的对策

1.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2.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连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连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的观众就以千万记,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其次,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成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成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3.加强自身改革,戏剧节目要紧跟时代潮流。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同时,平民化决不是简单的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无论是“孟京辉现象”,还是“苏滑”的滑稽剧,都在努力找准定位,深入浅出,将哲理与思考蕴于平实的幽默中。当然,无论是主旋律作品还是面向市民社会的作品,都离不开优秀的剧作家和出色的演员,好的剧作家和好的演员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比如,昆剧《张协状元》改编自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永嘉昆剧团在保留原作以人做道具等特色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唱腔上作了大胆的革新,结果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就引起轰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最后一天,前两场演出,观众把剧场的走廊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们以欢迎周星驰的热情欢迎500年前的国剧。同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成立,一批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聚集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成立大会牵头人林兆华只说了一句:“我要办好这个戏剧工厂”。很多现象都说明随着年轻一代文化修为的提升,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加强。戏剧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大量戏剧社团出现在大学社团的行列中。

总之,笔者认为中国戏剧的危机是现实存在的,但不用悲观,笔者相信中国戏剧的生命力很顽强,戏剧体现了传统文化,只要不丢掉传统文化这个基础,不断吸收新的艺术成果,不断发展、丰富自己,结合观众的欣赏口味、新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借鉴新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一定可以走出低谷,与时俱进,繁荣昌盛,国运兴,诸运兴,戏剧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篇[M].上海:上海书店,2007.

[2]卢炜.从辩证到综合-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戏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于佳(1983-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