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基督教传播特点分析
2009-06-19封福霖杨艳
封福霖 杨 艳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督教在农村的广泛传播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以基督徒的入教原因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窥探基督教在江西农村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江西农村;基督教;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075-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一般民众对于宗教的兴趣和皈依现象都在不断增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基督教在民众中的传播和发展及基督徒人数的增长。而据调查,中国的基督徒80%又分布在农村。那么,基督教是如何进入村庄的?在农村是如何传播和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江西省若干村庄的基督徒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分析
基督徒的归信过程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窥探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方式。
一、发挥宗教仪式的神奇“魔力”
仪式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里被表述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特殊类别,仪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具有的宗教本性或宗教的终极指向。戈夫曼在《互动仪式》中分析了琐碎的日常生活仪式,认为互动仪式是一种表达意义的程序化活动,当人们会合并开始互动时,他们的行为就是高度仪式化的,对仪式的利用为其互动提供了一个基础。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认为,仪式可以调动个体参与互动;让他们认识到相应的规则;对个体进行引导等。
作为基督徒神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是基督徒宗教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它使基督徒与神圣世界发生联系。礼拜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江西农村基督徒把参加礼拜活动叫“守礼拜”。
(一)唱诗仪式
在礼拜过程中,大量的诗歌贯穿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除了主持聚会的主领在讲道开始前要起唱大量的诗歌外,在证道中,讲道者也会因受感动而唱起相应内容的诗歌,信徒会随声应和,以至大家齐唱,诗歌结束又继续讲道。讲道结束,主领还会带领大家唱诗歌。这样,一次证道除了前后有主领起唱的诗歌外,中途往往还会有若干诗歌穿插进来。这样,整个礼拜中,歌声不断。这些诗歌除了大量的是赞美诗以外,也有不少是和生活有关,有些就是顺口溜,朗朗上口,比较好学好记。基督徒通过歌唱赞美这种形式,疏解了平时的压力,获得了心灵的安慰。一位基督徒这样形容唱诗的功效:
“我心里烦,在邻居的劝说下来到教会,第一次来教会时就听到大家都在唱诗,那歌声很好听,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感觉这种气氛很好。我越来越喜欢守礼拜,现在学了不少歌呢,唱完歌心里感觉很释放,不烦了。”(基督徒:HQL)
PS:“这里有神的同在,这里有神的言语,这里有圣灵的恩膏,这里是另一片天地,看那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如同那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底。”(一首基督教诗歌)
(二)祷告仪式
除了唱诗,祷告也是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祷告是教徒得以和上帝建立联系的重要的手段。教徒通过对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不断的诉说而更加了解自己,并且通过他内化的宗教信条来规范自己的生活。主日崇拜中的祷告一般持续五六分钟,甚至更长。在祷告中,不少基督徒声泪俱下,还有基督徒高举双手,边祷告边哭,真是情真意切,他们的哭泣触动了更多基督徒的心,一时间,形成了集体哭泣的感人场面。在这里,教徒通过歌唱、祷告甚至舞蹈等一系列身体的操演达到了一种去个人化的效果,教徒有能力去完成平时不能或者不敢做的事情。他们感觉到自己与一个超自然的存在融为了一体,更加真实地感到神的存在。
(三)见证仪式
做见证也是礼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基督徒通过对超常行为的归因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不少基督徒在谈起自己的信教过程时,都会说到自己的“见证”。一位老基督徒说,自己多年的“老花眼”好了,这都要感谢上帝,是上帝听了自己的祷告(基督徒BRW)。还有一位男基督徒说,自己在一次车祸中幸免于难,都是主的保护、主的看顾,真是感谢主(基督徒ACH)。基督徒会把自己的这种“特殊的感应”或“神迹启示”到教会做见证,把种种超常行为完全归结到仪式的对象——上帝那里,对刚刚进入教会的慕道者是一种催化剂,而对于其他
基督徒来说,这种归信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信仰。
二、利用社会网络的情感依附“能力”
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基督徒的归信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家庭式归信和非家庭式归信。家庭式归信是指子女承袭父母的信仰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归信。不管是家庭式归信,还是非家庭式归信都有社会网络的参与。
村民所采用的社会网络主要包括家人、亲戚、邻居和朋友。通过观察村民的归信过程,我们发现归信的核心因素是情感依附,这种归信行为通常容易在以人际关系为单位的整个社会网络载体上进行。已经入教的人总是先向那些与他们已经具有强大情感依附关系的人传讲福音。也就是说,他们会先从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来吸纳门徒。在访谈中当被问到:“你是如何入教的?”这一问题时,80%的基督徒回答是因为家人、亲戚或朋友的带领。真正入教的人和与给自己传福音的人大都具有较强的情感依附关系,实际上,这种归信就是通过某种宗教行为而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保持一致。这种现象与社会学中的脱轨行为控制理论非常吻合。控制理论并不研究为什么人们脱离正轨,为什么人们冲破原则和常规,相反,他们研究为什么人们会遵从。这一理论的研究认为,当人们的脱轨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超过其收益的时候,人们就会遵从。有人遵从,有人脱轨,都是因为人们在各自的遵从风险上状况不同。在遵从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要素就是人们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情感依附关系。大多数人遵从,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家人或朋友的好评。但是,有些人没有多少情感依附关系,与那些拥有很多情感依附关系的人相比,保持脱轨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谈到她的入教原因时说:“我的母亲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她非常希望我能皈依基督,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开始是不信的,但我母亲天天给我传福音,她说怕以后我不能进天堂,不能见到我。我不愿母亲伤心,就遵从她的意愿,入教了。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和母亲一起守礼拜,教母亲唱诗,母亲很高兴,受母亲的影响,慢慢地,我也觉得有个信仰挺好的,就入教了。”(基督徒HUK)通过进一步访谈,我们发现,这个女孩的弟弟却没有和姐姐一样入教,虽然母亲想方设法想感化他,他却始终没有归信。经了解,原来弟弟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六岁才和父母一起住。显然,他和父母的情感依附关系没有姐姐强。
可见,成功的归信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组织基础之上的,建立在由直接并且亲密的个人关系构筑的社会构架之上。
三、施展基督教团体性的“魅力”
基督教的团体生活为信徒提供了人际温情。经访谈发现,人际缺失成为入教动因之一。不少基督徒谈到她们的信教经历时,都说到,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冷漠了,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亲热劲找不到了,而在教会,自己找到了家的温暖。
“起初,我身上有病,我的邻居是信主的,她说信了主就好了,把我领到教会,教会的人和我以前都不认识,但是他们见我来了,都非常高兴,对我嘘寒问暖,说我真是个有福的人。我当时想,还有福呢,都病成这样了。可这些人告诉我,患难是恩典,神就是借着患难在茫茫人海中拣选了我,因为人的心太刚硬了,不借着患难,人是不会信主的。我听了这样的话,觉得很惊奇,心里也得到了安慰。”(基督徒BKS)
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使人们失去了传统的社会支持的源泉,很多人感到孤独和无助,特别是那些“留守妇女”和“空巢家庭”中的老人,而基督教的团体性为这些孤独无助的人提供了人际温情和新的支援系统。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基督徒中90%以上都是妇女和老人的原因所在。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许多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江西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村庄里都很难看到年轻人,老幼妇孺们留守在村子里,显得稀稀疏疏地,村子“空”了。失去传统支持系统的村民们,渴望发展新的社会关系获得“安全感”,而基督教频繁有趣的团体活动吸引了许多渴望倾诉和交流的农民。教堂的礼拜、参加圣礼仪式和宗教团体的祷告是信徒之间交往和联系的主要方式。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加上一周几次的家庭聚会为基督徒直接而持续的交往提供了机会,也为基督徒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设置了场景。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交往双方如果有较多的类似的地方,那么相互之间的吸引就容易产生,同时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共同的信仰促进了信徒间的交往,共同的追求使他们亲密相处并有着永不衰竭的谈话内容。相似的年龄、经济状况、生活境遇和共同的信仰使他们有永不衰竭的谈话内容而彼此吸引,促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基督徒都是以神的子女自居,他们彼此以兄弟姐妹相称,在精神上容易产生强烈的“我群”(我们同属于一个群体)意识,从而形成群体的内在凝聚力。
基督教的这种凝聚力也为基督徒提供了一个相互帮助的支援系统。《圣经》里耶稣教导信徒说,你们要彼此相爱,这是我的戒命。通过集体性的礼仪和仪式,基督徒逐渐把这些教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真诚相助。比如,教会会组织教徒看望病友,当遇到信徒家有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时,其他信徒也会自发去帮忙,在此过程中,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增强。很多女性基督徒说每次与这些主内的老“姐妹”交谈后都感到很舒服,近期的烦恼一扫而空,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在这些“姐妹”的帮助下度过的。这是基督教在适应农民深层的心理需求而焕发出的光彩,也使得基督徒群体较之一般的社会团体,具有特殊的人情动力和亲切感。
基督教在农村传播比较快的原因,一方面与基督教本身的传播策略有关:基督教发挥了仪式的特殊作用;利用社会网络对人们的情感依附作用进行传播;基督教频繁而有趣的团体生活提供的人际支援系统的魅力等;但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传播也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冲突,城乡的巨大反差使农民内心更加脆弱和失衡,转型期的中国农民迫切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进行“心理补偿”,他们需要崇拜,需要依赖,需要慰藉。农村基督徒信仰内容中所包涵的不仅是神秘的宗教经验,而且也集结着许多世俗生活的需求和渴望。
参考文献
[1]朱磊.仪式的俘虏——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2]罗德尼·斯塔克.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4]梁丽萍.社会转型与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06(2).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农村基督教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SH0805)的阶段性成果;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结合部基督教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江西省L镇的调查为例》(08SH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封福霖(1970- ),男,江西临川人,南昌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杨艳(1982- ),女,河南周口人,南昌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