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9-06-18丁广乾张嵩
丁广乾 张 嵩
摘要:围绕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科研定位,通过努力创建良好科研环境、大力培育科研力量和积极开拓科研市场三方面,具体实践和探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科研综合素质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科研定位产学研结合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服务社会的使命,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只有发扬自身特点,树立“科研兴校”的观念,坚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科研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职业院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产、学、研的结合并不容易。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较短,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科研工作还没有准确的定位,不能形成自身特色,科研工作的开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科研定位不明确,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二、科研工作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但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教师整体科研实力不强,难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工作形式化、表面化,项目研究定位欠准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产学研结合程度差,成果转化慢等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山东省电力学校明确了科研工作的定位,坚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大力培育科研能力、积极开拓科研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科研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学校明确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明确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为学校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1.加强政策引导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科研发展规划和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学校在制定中长期的科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还制定了有利于教师创新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人才评审制度,每一级人才的评审除了有教学工作量、论文等的要求外,还要有相对应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等科研标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的积极性,达到了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
2.完善科研服务
在科研项目服务上,学校及时为教师提供行业动态和各类申报信息,帮助教师联系项目,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立项。
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学校除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断改善科研条件、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外,还制定年度山东电校科技工作实施计划,加强科技项目过程管理,通过书面汇报、中期考核等方式进行检查,全面掌握项目实施进展,并明确科研成果归属,及时组
织成果鉴定和报奖,提升成果档次和水平,扩大社会效益。
3.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明确教学、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开展科研工作,既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科研是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只有通过科研环节的强化,建设一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和科研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大力培育科研能力
学校通过实施双师型人才建设、科研专题培训、工程实践、岗位轮换、导师带徒等措施大力培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1.引进和派出并举,跃进式增强科研能力
针对原有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能力有限等问题,学校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对在校教师,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派遣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攻读更高学历学位,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生产现场参加工程实践,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参加培训进修和现场实践调研。学校还制定相应政策,为教师搞好科研服好务,规定教师在培训和工程实践期间,享受在岗待遇。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调动了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广大教师在培训和工程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使学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2.培训和指导并行,渐进式培育科研力量
学校有计划的培养各学科的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积极为他们创造外出学习、进修、考察调研等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培养了多名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和一批校级骨干教师。积极开展“双师型”建设工程,努力探索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岗位轮换的新思路,促进教师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上有机结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并制定了山东电校导师带徒制度,充分发挥了校内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
3.评价和考核并重,推进式提升科研实力
为了加强科研意识,构建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在考评时,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考评后,对成就突出的教师及时发现、重点培养,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开拓科研市场
职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在于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与企业的现实需求联系紧密,便于开展应用性研究。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着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工程中寻找科研项目
学校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着力建设实训基地,积极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学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努力推进真实生产和仿真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了集教学、科研开发、技术应用、生产、培训等功能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先后建成了继电保护、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营销、电力电缆安装等高标准的实训基地20余个。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让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和日常运行维护。教师全程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在工程中寻找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培养了教师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培训中提炼科研项目
职业院校作为面向生产、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具有开展技术培训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依托地方经济和电力行业,创办山东省电力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为企业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这不仅是职业院校的内在任务之一,也为开展科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相当部分参训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培训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而转化为教师的科研课题。
3.努力开展行业科技服务,在服务中挖掘科研项目
依据服务于行业、产业、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科研工作依托行业,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供科技服务,并通过派出骨干教师作为企业科研机构的兼职人员、直接将企业的科研项目引进学校开展实质性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从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中找科研项目、找科研课题,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科研力量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有些科技服务项目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由专业教师带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小组,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行业培养了创新型人才。这些举措不仅对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极为有利,也逐步提高了学校科技服务的知名度,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学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科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拓宽科研市场广度,加深科技服务深度,科研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也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 2号), 2000, 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 吴婉玲,陈斌,郭雪莽;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4] 伍建桥.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 《职业圈》2007.
作者简介:
丁广乾(1982-),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省电力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科技管理。
张嵩(1983-),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省电力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继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