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普通高中课程评价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2009-06-18贾海菊朱成科
贾海菊 朱成科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报告:2001年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中,芬兰取代美国位居榜首。该调查报告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知名教授起草的,它是根据75个国家现有的经济数据及政府机构效率、竞争性质等各项指标在4600名工商界人士中进行调查后得出的。2000年芬兰在这项调查报告中的排名是第6名,为什么芬兰能在短短1年内从排名第6位跃居第1位,这个国家竞争力增强依靠的是什么?调查显示,芬兰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原因在于芬兰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独特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其灵活多样的高中课程设置。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芬兰的高中课程进行研究。
一、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竞争加剧、知识经济崛起、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希望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创新人才、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的需要,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芬兰采纳了“无固定班级授课制”这种迥异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打破千人一面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因材施教,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始于1987年,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进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实验。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普通高中课程大纲》。《大纲》强调普通高中教育在全国教育体制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巨大调整,确定在全国高中学校全面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2004年颁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大纲》,除了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外,又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技术。芬兰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较好地配合了其科教兴国的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知识与人才支撑。另外,芬兰还颁布了《芬兰高中课程框架》,该框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其继续深造、工作、生活、发展个人兴趣和促进个性形成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在有生之年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国家希望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能健康地成长,成为成熟的人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发展的重点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个性化学习、选择的多样化,以及与其他教育机构、企业、社区等的教育合作。该框架同时还规定普通高中的修业年限由过去固定的3年制改为具有弹性的2~4年制。
为了维护统一的高中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芬兰在1994年和2004年的两份《普通高中课程大纲》中明确规定,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必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进行多样性选择、多种形式发展的专业课程和能充分发挥学生高质量的个人才能的应用课程三部分。必修课程面向全国所有的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指导和本地实际情况设立,每个学生除了必须完成必修课程以外,还须完成一定量的专业学程;应用课程则是为学生提供一些专门的知识,主要由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立,国家不作统一要求。它可以是对已学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也可以是其他选修科目。必修课包括45~49个学程,属于国家课程范畴,以保证每个学生达到最基本的教育要求;选修课程由专业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组成,共有30个学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众所周知,课程内容的编制是一项成本高昂的工作,课程的成效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而课程评价能及时监控课程进展情况,并对课程编制作出适时调整。为了使改革少走弯路,我们要利用课程评价来监控课程。
二、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评价
1多样的评价目标
世界各国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技能并获得终身的发展创造条件。芬兰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向优秀的、平衡的和有教养的个人和社会成员转化,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芬兰的课程评价计划通常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一起制定,各个学校通过落实国家的课程目标和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规划的评价计划来建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通过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形式持续、系统的自我评价来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内部评价是由课程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是连续性的、综合性的和累计性的;外部评价则是由使用者之外的人实施的评价,能较客观地对课程作出评价;学校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从多方面确定学校目前的情况和发展需要,并促进学校形成积极发展。自我评价可关注课程教学活动的任何领域,每次评价可集中于评价其中的一个目标,但从长期来看,评价应当涉及课程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如整体指导教学的学期目标,较具体的课时目标都是课程评价的目标。成功的课程评价不仅可提高学校的运作质量,而且可以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2全新的评价方式
芬兰的课程评价方式是根据课程框架并遵循可靠和公平的准则而设定的。由于芬兰的普通高中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所以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一进入高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根据自己制定的人生规划进行选课。芬兰的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要尽力展现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新的评价方式还让学生自己了解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自己设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设定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各学科课程的学习,达到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要求。
3细致的评分标准
芬兰高中的各学科按内容与难度被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学程结束后就要进行评分。评分的目的是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和该学程学习进展情况给学生一个反馈。课程评力的依据有4个方面:书面考试;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连续观察;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学程结束时的评价讨论(学生对自己所作的自我评价)。评分标准有7档:4分(不及格)、5分(及格)、6分(满意)、7分(较好)、8分(好)、9分(很好)、10分(优秀)。每门学程的评分标准在每学期上课之前就已通知学生,而且评分细则也是得到学生同意的。如果学生获得的评分为不及格,学校必须给学生机会参加另一次考试补考或其他某种评价。至于那些已通过学程考试但得分不高而又希望再有所提高的学生,由各学校自己决定是否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以提高其评价成绩。
4人性化的评价制度
芬兰设有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所有高中学生学习结业时均必须参加该考试。该考试的目的是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了高中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了毕业水平。考试科目为3+X,“3”为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种官方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一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X”可选考数学或选考含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内容的综合考试,包括生物、化学、地理、历史和社会学等。如果一门考试没有通过。可补考两次。同时还可重考已通过的科目(语言除外),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毕业生可在一年半中连续三次完成4门考试,还可以参加其他4门外语的附加考试。94%左右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
芬兰的大学入学考试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考生必须参加4门必考科目、1门或几门自选科目的考试。4门必考科目是:母语、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数学(或综合学科)。参加考试时,考生可以集中一次考完全部要求的科目,也可以分散开来,在连续3次的考试中考完所有科目。芬兰有一个独立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监督机构:国家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它负责编制试题、评价考试结果。每次约有300名左右的委员会成员参与试题的编制工作。关于考试的具体操作是由17人组成的秘书处承担。数学、外语科目的考试分为初级和高级,第二官方语言科目的考试则分为中级和高级两种。考生即使已经通过了考试,但如果自己对考试成绩不满意,还可以重新再考一次,其间没有时间限制,最后把较好的一个成绩记录在大学入学考试证书上。如果考生未能通过考试,那么,可以在以后的连续3次考试中重考2次。各高校依据考生的平时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录取学生。
三、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审视芬兰课程改革的现状并对其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对我国进行课程改革有着重大意义。芬兰是一个总人口仅500多万的国家,他们实行的“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真正做到了学生乐学,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的课程改革可以取其精华,推进课程改革良性发展。
1多元化课程内容,多角度评价课程
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是在学生学完一门学科后对其进行卷面测试,以学生的答卷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知识,达到学科标准的要求。芬兰课程内容设置的模块化让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适应了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在保证学生能达到毕业标准的同时,课程设置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评价的标准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与小组成员密切配合,是否能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是否能创造性地完成作业等。总之,课程的评价不再是仅以知识为准,更注重发展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本,全方位评价学生
芬兰依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安排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芬兰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能力倾向和发展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是动态的,发展性的,不是以一次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可以达到自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而我国对学生的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为了选拔少数尖子,淘汰绝大多数,评价就是一种甄别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鼓励,而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评价的实质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新课程倡导的是教育要面向每个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一切。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为了揭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展示个性、追求卓越、谋求发展,通过全方位评价,力求发现、选择和形成一切可能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而创造好的课程与教学环境,形成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这种评价的实质是“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3考试形式多样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芬兰对学生的学业评定方式不单采用标准化测验,还采用多种途径在真实性、情境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通常采用常规考试、开卷考试、合作计划、实验、表演、展示、演示等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同时它还强调对学生客观地个别化评定。我国传统的课程评价是量化评价方法,即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以卷面情况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新课程评价方式要求的考试不单纯是卷面考试,还要进行质性评价,即从广泛的背景中收集信息(课堂、家庭和社区)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收集到的信息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做答试题,而是在多元的智力活动中来检验其对获取信息的处理方式,如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节奏、人际交往和自我内省等方面任何处理相关信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视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有利于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巧用社会资源,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观念
虽然芬兰高中学校设施条件总体一般,学校几乎没有较好的教学环境,但芬兰利用社会资源开了许多学生所喜爱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提供者来自社会各行业。如学生可以在汽车维修点学汽车修理,在工艺品店学习插花技艺,在美发店学习美发技术。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芬兰的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一些认证和管理制度对这些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估。这样,芬兰学生在学校里就学到了一技之长,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从我国社会现有的法治环境和诚信状况看,大范围利用社会资源开课有较大困难。而且我国的课程评价主体具有局限性,评价往往是学校或教育部门单方面的活动,这很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也不利于评价的民主化,所以我们应使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另外,还要鼓励社会及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把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学生、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配合,还能使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主动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鉴于我国人口众多,目前各高中的实际师资配备情况、班级数量及每班学生数量与芬兰有很大差距,全盘照搬芬兰的做法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立足我国现实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改进我国的课程,有步骤地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