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思考

2009-06-18张广兵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复读生民办学校公办

张广兵

教育部明确表态。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复读班问题再次“热”起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读现象便一直相伴随。长期以来,复读作为高中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并未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近年来,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复读生人数快速增长,而且“高分复读”现象也变得较为突出,复读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媒体不时刊载有关复读的文章,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复读是考生的一种权利,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进程中的一种选择;反对者则认为,复读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考生时间精力,更会造成对应届生的不公平。随着有关复读问题讨论的深入,“公办高中应不应该办复读班”问题也引起了激烈争论。在这一问题上,反对的声音日渐高涨,反对者所持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办高中办复读班侵占了正常的教育资源。公办高中的教育资源本来十分有限,如果招收复读班必然会侵占正常的教育资源,从而对公办高中的教育质量和规模带来影响。二是影响教育公平。国家规定高中学制为三年,而复读生却享受了四、五年乃至更长的高中学习时间,这对应届毕业生是不公平的。复读之患已久,如今教育部出重拳加以整治,确实令人振奋,然而在欣喜之余,对之加以细细研究,以下疑问始终萦绕在脑际。

政策落实何以可能

查阅一下文献即可知,教育部早在2002年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就已指出,“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该文件颁布至今已六年有余,公办高中办复读班并未因该文件的出台而中止,相反公办高中办复读班还呈现出越演越烈的局面,复读生生源争夺战日益激烈,优秀复读生的奖励额度与低分复读生的复读费也越来越高。公办高中办复读班之所以禁而不止,深层次原因在于它使复读生、公办高中学校、教师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都从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公办高中办复读班,对于复读生,其需求得以满足;对于公办高中学校,其高考升学率和学校的声誉得以提高,进而受到当地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等,同时高额的复读费用也成为一些公办高中的生财之道:对于相关教师,不仅其收入有所增加,而且其评职、晋级、获奖的机率也明显提高;对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办复读班的收入有助于弥补地方财政对学校投入的不足,同时当地高中学校升学率的提高,无疑凸显了其政绩。在复读班的周围已形成了一系列既得利益群体,倘若没有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来冲破这一阻挠,“屡禁不止”的局面恐怕还会上演。

复读需求何以满足

近年来,高校经过几年的大幅扩招,已大大缓解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往考生们对上大学求之若渴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上大学,而是开始思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此前提条件下,考生的选择意识也大大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复读已不再是“争上线”而是“冲名校”了。应该说如今的考生是幸运的,大学门槛降低了,高考政策也放宽了,他们有了众多的选择机会。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和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就业成为他们选择学校与专业时不得不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就业竞争中,学校与专业对就业都有很大影响,如果上了个无名气的学校或不景气的专业,可能工作一年还不如名校热门专业一个月的收入;碰上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学习热情发挥不出来,而且以后就业也成问题。给经济甚至精神上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因此,他们虽明知复读是一条艰辛的路,其中有太多的艰难和太多的风险,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又不得不作出此选择。可见,“主动落榜”、“高分复读”仍有其市场,再加上“被动落榜”的部分考生的复读需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复读群体不仅会长存下去,而且还有扩展的可能。所以,在公办高中取消复读班之后,数量庞大的复读群体的需求如何满足,如何有效安置这一部分学生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引发的问题何以应对

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之后,有复读需求的考生不得不另辟蹊径,部分学者寄希望于民办学校来满足复读需求。然而,目前的复读规模已变得相当庞大,其中2007年复读生人数达到289万名,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1010万名的28.6%,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名,若按2007年的比例计算(2008年复读生所占比例还没有统计数据公布),复读生人数已超过300万名。对于数量如此之巨大的复读群体,民办学校一时还不足以容纳,而且民办学校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民办学校的师资、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等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在部分边远地区,民办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旦公办高中全面停止招收复读生,大量有复读需求的考生可能面临无所去也无所从的局面。在民办学校无法有效吸纳复读生的情形下,部分考生可能不得不通过自学或请家教的方式来复读,部分教师可能直接在家中办复读班。这样不仅使复读成本大幅度提高,而且教师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面对复读巨大收益的诱惑,部分公办高中“挂羊头,卖狗肉”,换个形式、打着各种幌子继续办复读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当下一些公办高中已开始变相招收复读生,他们将复读班搬到校外,继续由原班人马来办复读班,只是上课地点、学校名称等发生了变更,以应付检查而已。这些问题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不仅关系到政策的有效落实,也关系到相关人员权益的保护。

基于以上疑问和思考,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循序渐近有必要

复读班实行已有多年,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多年来相关人员已习惯于公办高中办复读班,并且围绕复读班已形成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措施等,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之后,必然需要对相关政策、措施等进行调适,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不同地区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在部分偏远地区复读生还在考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当地基本上没有民办高中存在。欲在短期内全面禁止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毕其功于一役,明显不太切合当前的实际,这不但会导致这一政策措施难以有效落实,而且还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甚或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此外,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如果一步到位,可能使各方感到突兀,在规定的时间无法完成,有可能导致执行者们“破罐子破摔”。而将这一政策分成几步走,给各方一定的缓冲空间,给考生、家长、教师、公办高中学校等一定的时间来调整适应,有助于消除其抵触情绪,同时也给社会力量办学一定的时间来成长壮大,以吸纳数量庞大的复读生群体。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实施公办高中禁办复;卖班,不仅有助于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且有利于这一政策的充分而有效的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引导性措施不可缺

学生是否选择复读,学校是否选择办复读班,在很大

程度上是基于这一做法的收益情况的。如果复读、办复读班的收益不高,低于其他选择的收益,学生自然就不会选择复读,学校也不会选择办复读班。以往的高考政策,既有年龄限制,又有“应届”和“往届”之别,且考生一旦被录取而自愿放弃还得停考两年。而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已完全取消了这些限制,在报考条件上复读生和应届生享有了同等待遇。而复读生因多读了一两年,其答题能力与考试经验等必然强于应届生,与应届生相比复读生就拥有了额外的优势,可以确保其收益,这样选择复读也就顺理成章了。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采取相应的引导性措施,对复读加以正确的引导,尤其要注重对“高分复读”的引导。一方面,开展高考制度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彻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使学生有多次机会来证明和显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以降低一考带来的偶然性与投机性;同时志愿选报和录取方面,应增大考生的志愿选报额度,增进录取的灵活性,尽可能减少因志愿选报、投档录取不当导致的复读。另一方面,在就业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地引导就业观念,努力消解学历崇拜和名校崇拜;同时就业部门应转变人才选拔观念,彻底摆脱“按出身取才”、“文凭高消费”,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需要和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与素质选用人员。从而有效改变原有的收益结构,使考生对复读失去积极性,也让各公办高中对办复读班失去热情。

投机者不可不防

随着“复读大军”的不断壮大,“复读产业”市场空间也不断增加,2008年复读生人数已达300万名,每人平均按3500元计算,“复读产业”市场总额已逾百亿元。规模如此巨大的“复读产业”会带来庞大的经济收益,一些民办学校为了吃到这块“肥肉”,可能无视自身的条件大量“吃进”复读生,再加之目前民办学校的整体质量并不高,这会导致复读教育质量的明显下滑,而且公办高中不再办复读班,将复读班让渡给民办学校之后,复读可能会成为一种稀缺性的教育资源。在这一背景下,若未对民办学校办复读班进行有效规约,很可能使某些民办学校因持有这种稀缺的教学资源而大敛其财。大幅度提高复读学费,对复读生进行大肆掠夺,使办复读班成为一种牟取暴利的手段。这会使考生的复读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同时部分人还可能从中牟取短缺性暴利。为此,在公办高中不办复读班之后,为保证复读教育的质量,有效保护复读生的合法权益,在鼓励民办学校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应对民办学校办复读班的资格进行严格审定,并对民办学校复读班的收费等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约束。

古之鲧治水,堵之、塞之,然水患愈甚;禹治水,疏之、导之,水悠悠东流人海去。今之复读班整治与治水同理,应以疏导为主。疏之,使其有路可走,导之,使其走上该走之路,同时把握好整治节奏、防范好“邪门歪道”,复读之患“悠悠东流人海去”的时日将在不远的前方。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喜欢

复读生民办学校公办
卷首语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公办学校不插手民校,避免“民贵公轻”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神数据
贵港市在全区率先成立民办学校党委
关于高三复读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高考故事:我和复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