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表扬”迷失在“赏识”的怪圈中
2009-06-18郑英
郑 英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拋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一、在“赏识”中迷失的“表扬”
1“滥”——泛滥成灾的表扬
教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观点!”学生纷纷起来阐述,教师总是说:“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学生机械地拍手,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不绝于耳。
对于沉闷的课堂、紧张的师生关系来说,这是一种改变,被表扬的同学也能感受到教师同学对自己的一定的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表扬方式不值得提倡,这是对赏识的粗浅的理解与做法,不需要努力,垂手可得的表扬有谁会珍惜呢?而且一句“你真棒”从一年级听到初中,他早已充耳不闻了,就像吃腻了的山珍海味一样,激不起学生半点兴趣,这是“赞美疲劳”现象。这种过多的廉价的表扬还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态度,使他们失去对自己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造成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的局面。
2“过”——言过其实的表扬
许多教师怕伤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面对学生的发言。往往夸大其词,使其无以复加,“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你是最棒的”、“回答得太精彩了”类似的评价语课堂上比比皆是。
这样的表扬是否有些好高骛远?其他更好的孩子怎么表扬?其他暂时未进步的孩子又该怎么办7教师在盛赞这位同学之余,是否有意无意地触伤了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呢?小小的进步给予如此奢侈的夸奖,一下子抬得这么高,是否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浮夸?下一次他进步更大怎么办?我们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暂时刺激,还是长效发展?“最好”的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思维以约束,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定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最好了,哪还有什么其他的答案啊?”“这是最好的答案,幸亏我没有举手!”这种不切实际的表扬,其实是一种虚浮信息的传递,也是一种不实风气的熏陶,弊病遗患不浅。
3“误”——走入歧途的表扬
《选择坚强》一课,教师让学生举例有关坚强的事例还有哪些。一学生说:“我觉得《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很坚强,她屡败屡战,不怕困难。”老师的评价是:“你的观点很有新意。”于是马上又有一学生说:“白骨精还挺有孝心,吃唐僧肉还不忘把老母亲接来。”老师的评价是:“你的思维真是独特。”于是更多的学生自由议论开来……
面对学生一些明显值得商榷的观点,没有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明明是值得讨论却称赞“很有新意”,明明是信口开河却冠以“思维独特”,怕戴了“棒杀”的高帽,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形成误导。科学性是课堂表扬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表扬就没有生命力,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多么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教育存在着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如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等,我们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也不可忘记最基本的统一要求,否则就会使学生在个性的发展中,忘掉最起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4“偏”——有失公正的表扬
一位教师曾坦率地表达了她对“赏识”的理解:“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后进学生,使后进学生缺乏自信心。这次课改提倡多元赏识学生,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只要后进生有一点闪光的颗粒,就要隆重表扬。”
许多教师对后进生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惟恐被扣上“伤害后进生自尊”的帽子。后进学生固然需要更多的鼓励,但由此而衍生的缺乏激励性、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和“过度关怀”,非但不能真正激发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这种无原则的倾斜赞美,会让他们感到获取荣誉太容易,甚至会产生“无论我做什么事情或无论我怎样做,老师都不会批评我”的误解,也让其他学生感到评价的不公平。“这有什么值得表扬,我也知道!”正是这种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才让一部分辨析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为人处事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言谈举止也变得乖张怪异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被所谓的“赏识”包裹着的迁就,实质上是一种程度更重、层次更深的伤害。
5“讽”——话中带刺的表扬
教师呈现一简单问题,并指定一个叫xx的后进生回答。回答正确,教师当即表扬:“今天xx不错厂原以为学生会因受表扬而备感喜悦或鼓舞,熟知该生面无表情地坐下,如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渴望受到他人表扬与肯定的心理倾向,为何案例中“今天xx不错”这一表扬,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原因不难发现,“今天xx不错”,言下之意“以前一定不好!”这不明摆着吗?在这里,教师看似表扬的背后,给学生带来的却是一种潜在的压力与挫败感。事实上,我们从学困生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评价激励不要也罢。一旦话中有话、话中带刺,哪怕是无意的,也可能造成对学生更深的伤害,折射出的也是教师对这些学生一贯的态度。
二、让“表扬”恢复“赏识”的原味
上述这些简单的、肤浅的表扬,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大大削弱了“赏识”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知识的误区和学科的陷阱,使谬误流传。如何让“表扬”恢复“赏识”的原味?不妨采用以下五法。
1恰如其分——体现一个“度”字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新课程强调的“赏识”并不排斥给学生适度的挫折和指正,“表扬”和“批评”犹如“赏识”天平上的两个托盘,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失去平衡。惟有做到适当准确。适度得体,不缺不滥,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
表扬应该适“时”:第一,学生回答的问题富有创见或者“标新立异”时要给予表扬;第二,当学生表现有异于平常时;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佳时,我们可以运用表扬作为激励手段。
表扬还应该适“度”:不可“超负荷”运作,慎用“赞不绝口”。因为当一个学生难得受到老师当众表扬时,老师的表扬是他渴望得到的,对他而言就是可贵的,特别是第一次表扬可谓“价值千金”,触动很大。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对学生的刺激程度就会逐渐减弱,其价值就会越来越低。当一个学生受老师的当众表扬成“家常便饭”时,老师的当众表扬对他而言可能已“习以为常”,几无“价值”,却同时又可能在无形的对比中伤害其他学生。
2变换方式——体现一个“新”字
左一个“真棒”,右一个“很好”,笼统模糊、千人一面的表扬,不仅语言单调、苍白无力、泛泛而谈,而且没有程
度的区别和量的轻重变化,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没有了新鲜感。所以表扬形式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正如药丸外面裹上糖衣而不苦口一样,常换常新的方式给单调的表扬裹上了一层“糖衣”,使学生乐于接受。
如某教师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不时地为表现好的学生签名、留言。他们哪一课上受到表扬,就在那一课学生教材的空白处重重地、美美地签上大名。对优秀作业,也同样潇洒签一回,有时还送上一句祝愿、勉励或名言。在教学中,“某某发现”、“某某猜想”、“某某实验”、“某某方法”等是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高奖励,还发给学生“专利”证书,这样,学生的“创造发明”越来越多。
另外,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有效的表扬。这种表扬,简便、直接,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它传达了一份关爱。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当然,多变的方式只是活化表扬的“佐料”,不可喧宾夺主。牵强附会,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3寓贬于褒——体现一个“导”字
“赏识”既可采用赞赏、奖励、成功体验等手段,还可采用批评、惩罚、挫折体验等方式,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由此,批评犹如教学中的一枚“青橄榄”,苦涩里透着甘甜,让学生“开胃生津”,回味无穷。
某教师请学生先预习教材,发现一位学生在做其他的事情。于是,在表述观点时,教师故意叫他讲,效果可想而知了。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都看出来了,你在很努力地阅读,也很想把观点通顺地表达下来,对于你的努力,老师很赞赏。不过。要知道没有进行很好的准备,做任何事情都不大可能获得成功,希望你记住今天的事。我相信,下次请你起来表述时,你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惊喜的。”事实证明,表扬要有欣赏的因素,但更要有客观的、讲究策略的指正。案例中,教师在欣赏了学生的“努力”后,通过委婉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期望。当然还含有批评,“表扬”与“敦促”并行,寓“贬”于“褒”。像这样一种“表扬中有期待,期待中有鞭策”的话语,必定会长久地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4指向明确——体现一个“明”字
表扬不是不着边际的“戴高帽”,也不是机械的动作“你真棒”“非常好”,到底“好”在何处?“棒”在哪里?是平时的学习基础牢、学习习惯好,因而理解力强?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好,思维互相碰撞,彼此获得了启发?抑或盲目、模糊中偶然“蒙”到了“点”上?学生无从知道,只知其“好”,却难以知其所以“好”。模糊的表扬,只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斯塔弗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浮在表面的表扬,而应给出富有针对性的肯定或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采用适合“这一个”的评价语言。譬如有的学生有进步,及时加以肯定;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很成功,在全班同学当中推广;有的学生很有创造性见解,还要称赞他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对不善发言的同学,就应从鼓励敢说方面进行评价指导;对有缺憾的回答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其继续思考;对不求甚解好表现的同学,就该引导他们从如何全面地思考等方面着手考虑,使认识更深刻……这与那种单一的“很好”、“真棒”之类为激励而激励的表扬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不只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
5真诚实意——体现一个“情”字
有些教师,面对学生时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背后却赠以“弱智”“朽木”之类的称呼。学生一旦洞悉了教师的这种表演,品出了教师情感教育中的水分,那所谓的情感教育还能有几分收效呢?虚情假意、敷衍应付,这样的评价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当表扬不是发自内心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效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往,教学过程一定是老师与学生生活的过程。
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己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教师不仅仅是裁判员,更是摇旗呐喊的鼓动者,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真诚的、充满关爱、充满期待的,学生能够从老师情感化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态势语中,充分感受老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出发点。
总之,表扬要掌握“火候”,以“激”为主线,以“励”终极价值取向,这样的表扬,犹如“柔化剂”,可以消除紧张;犹如“强化剂”,可以激活思维;犹如“催化剂”,可以化解矛盾,从而让课堂焕发轻舞飞扬的活力。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