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教学中的混声唱法

2009-06-17龚世军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

龚世军

[摘要] 正确的声乐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获得事半功倍成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的混声唱法及其训练方法。相信这种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歌唱和实践活动中受益匪浅,最终促使他们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混声唱法 科学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实践证明,唱歌训练开始应以有呼吸支持的真声为基础,男声在真声的基础上混以假声,女声则强调把假声混以真声,这种真假混声的唱歌方法是歌唱声区理论的核心。只有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声乐教学,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声技术困难和障碍,才能使学生的嗓音得以健康发展。

意大利著名声乐家、声乐理论家马•加尔西亚在他1847年出版的《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中对歌唱嗓音有关声区问题作了如下阐述:“声区是一种发音机能产生的一系列同质的音,本质上不同于另一种发音机能产生的另一同质的音”。所谓发音机能,即指歌唱发高、中、低不同音高时声带所处的状态。唱低音时声带处于长、宽、厚的状态,称之谓“重机能状态”,这种声带机能状态是拉紧、闭严。由气息振动声带出低音,发高音时声带处于短、窄、薄的状态,既声带的边缘振动,称之谓“轻机能状态”。唱假声时声带处于轻机能状态,但声带不拉紧、闭严,而是声带的三分之一呈梭形缝隙,只用声带的前三分之二的长度振动发音。由此可见,歌唱时由于低音、中音、假声的变化,声带机能状态必须随之转换。这种声带从“重机能状态”转换为“轻机能状态”或从“轻机能状态”转换为“重机能状态”就是声乐训练的声区转换。唱低音的重机能状态随着音高的不断变化,须逐渐削弱重机能状态而向轻机能状态。反之,唱高音时的轻机能状态随着音高的逐渐降低,须逐渐加强重机能状态。声带这种机能状态的转换过程,即是真假声混声歌唱按比例调整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始终用一种机能状态去唱,由于声带负担太重,必然造成声带病变而失去歌唱能力。同样,如果始终用一种没有经过训练的轻机能状态歌唱,也就是完全用“假声”,这种唱法由于声带不能闭合,用不上力,所以声音虚弱,没有亮音,得不到呼吸支持,声带功能减弱而失去弹力,同样也会造成病变失去歌唱能力。如果声带机能不是逐渐转换,而是突然转换机能,就会产生真假声突然变化,声音不能衔接,声音上下脱节,声区不能统一,声音有“坎”,歌唱困难的现象。由此可见,声带机能状态的转换得当,是产生歌唱技术困难,甚至造成嗓音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单纯用一种机能歌唱而不善于调节声带机能状态的结果,也就是不会运用“混声唱法”。

混声,即指在唱歌中嗓音运用真假声结合,共鸣腔体不在局部而采用混合共鸣(整体共鸣)所形成的一种发声方法。“混声唱法”是对声带发声时机能状态按规律的具体实践,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全用假声,也就是说,唱任何一个音都是混声效果,高音有浓厚的真声色彩,低音有假声成份。当然,随着音高的不同,真假声的比例亦不同。

那么,怎样用声带机能状态的调节进行真假混声训练呢?一般来说,训练混声时需取得两种机能的协调,必须加强各自“弱机能”训练,抑一下“强机能”才能使之平衡。男声要强调在真声的基础上混以假声,女声则要在假声的基础上混以真声。很有趣的是无论男声还是女声,在没有经过训练之前,真假声突然转换(两种机能突然转换)的位置一般在小字一组的E附近,女声的真假声转换音主要在中声区调节。男声的真假声转换主要在音域的低声区与中声区的交界处,所以女声训练的困难主要在中声区,机能转换主要在中声区调节。男声的真假声转换主要在音域的中声区与高声区的交界处,所以男声训练的困难主要在高声区,机能转换主要在高声区调节。如果不分男女都是一种模式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嗓音受到破坏。

一般来讲,女声由于受天生条件的影响,中低声区一般很虚弱,音量很小,唱中低音的能力,也就是发真声的能力很弱,声带的重机能状态被扼制。如果任其唱下去就会失去整个中低声区。所以,对于女声的训练应注意发展她们的重机能,即混以真声,在真声的基础上训练假声。

训练有方法:

1.从中央C下面的B开始,用“a”母音以“硬起音”的方法做顿音音阶练习,上面不要超过中央C以上有E,即50 40|30 20|1-‖。这种训练真声的办法指的是呼吸支持,音质明亮、结实的艺术化真声。如果方法得当,练习认真,艺术的真声即会逐渐形成。

2.用打开喉咙即像打哈欠的办法,从中央C以下的B音开始,以获得真声为基础,a-ei,a-yi做五度或八度上下滑音练习,即1i︱1-‖训练过程必须始终打开喉咙,用气息支持,a ei a并且要以真声为基础,逐渐用小声以五度或八度上下滑唱。如果喉咙确实是打开的状态,不外加任何压力,由气息支持练习,轻重两种机能一定会发挥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很就会体会到真声、假声、混声和互相转换的情况,通过练习,就会在中声区逐渐形成真假声混声的歌唱方法。也有一部分女声低音区的真声容易带得过高,到了中声区重机能仍起主导作用,真声想扔都扔不掉,超过半音都很困难,于是出现了喊叫现象,这对嗓子十分有害。如果不喊叫,声带机能就会突然转换,变成了轻机能状态,由于没有真声基础,就会出现虚的声音,但到稍高一些的音又能唱出有亮音的假声。这样,声音的高、中、低分成三截,里出外进,歌唱十分困难。这是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也是令教师头痛的现象。

3.遇到这种情况,就让学生从这个有亮音质的假声用“a”母音往下唱。即i7 65︱43 21︱1-‖,此时,喉咙必须是打开的,完全像打哈欠一样,用气息支持,即使完全是假声也没有关系,声音往下唱尽量保持感觉,这叫做“自然混合到胸腔共鸣中去”。如果喉咙确实是打开的,喉部不受外来压力,轻重两种机能就会发挥作用,慢慢地会混上真声,有了这种感觉之后,在真声的基础上,再逐渐往上滑唱,同样也可以逐渐形成真假混声的歌唱方法。

对于男声,在教学开始阶段主要应训练其以真声为主的中低声区,不宜过早训练高声区。但在中低声区必须有假声成份,同时又不能唱得很高,只有在获得呼吸支持的前提下,喉咙真正打开后,声音流畅自如的基础上才能训练。真假混声的唱法,男声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使中声区和混声连接得很好,不至使人听起来像两个人的音色一样。

嗓音的真假结合和共鸣腔的混合运用,形成好的混合声音,这便是声音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也就是说,人声在唱歌时不存在真声或假声,只不过是真假声的比例不同,随着音高的变化真假声所占的绝对优势和地位不同而已。男声的低音要有假声成分,女声的高音须有真声色彩。这种以真声为基础,真假声并用的混声唱法是几百年来中外声乐大师在歌唱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并严格遵循的原理。这个原理至今仍是我们声乐教学的核心,它对声乐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声乐教学略见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高校声乐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