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9-06-17姚春敏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史地高中历史现状

姚春敏

[摘要] 21世纪人类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和希望,人类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人自身的素质。但是当前的历史教育现状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距离。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史地分离”现状,尝试分析了分离的根源,并从历史学、心理学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等几方面分析了培养学生“史地结合”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史地结合 高中历史 现状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接触到了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少学生反映说学历史兴趣很大,就是进步很小。还有的说学到一定阶段便停滞不前了。经过分析,我认为地图和自然环境知识的缺失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像木桶缺了半块木板,水总难以加进去一样,地理知识的缺失滞后了历史的思维。更可怕的是这种滞后还有延时性,会一直跟着学生跨入高校,影响甚至消散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个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普遍性,是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颇感头痛的事。笔者在2006年10月做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地图的教、学的基本情况。调查的对象是黑龙江省龙江二中、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中学、河南省温县一中、江西省吉安白鹭洲中学、福建省集美中学、福建省侨荣职校、山西省运城中学、山西省晋城一中的部分师生。通过对47份历史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笔者发现:教师对“您对历史地图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回答“比较重视”的占44%,而重视的占29%;“您讲解历史地图吗?” A.已养成习惯,只要是教科书中的地图必讲;B偶尔讲一讲;C基本不讲。在这个问题中选择“偶尔讲一讲”就有52%;对“在您教学过程中,您的学生对历史地图提问人数”选择“相当多”的仅占19%,而46%的选择是“几乎没有”;在“您对所带过的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中不满意的高达82%;在问及“您平常都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教授历史地图”时,大部分老师都回答:“就图讲图”、“讲讲图示和城市名称”;有一部分教师则反映自己地图知识也不扎实,不知道怎么讲;还有的干脆回答“学生也不喜欢听,讲地图是地理老师的事”。

在对282份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对“你注重历史地图的学习吗?”选择“一般”的占53%,选择“不注重”的占39%;对“你是为了考试需要才学习历史地图的吗?”持肯定态度的占87%,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地图学习认识存在着偏差。对“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你的收获:A很大;B一般;C较小;”选择较小的占91%;对“你的历史教师重视历史地图的讲解吗?”回答“一般”的占36%,选择“不重视”的占49%。这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代表性,但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范围内师生对于历史地图的“教”与“学”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一客观事实。尤其在学生的问卷中出现了两个较让人吃惊的数据91%和87%,第一是学生对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状况的不满;第二是学生对要考试不得不学地图的无奈,充分反映出现阶段历史地图学习没有给学生带来乐趣。这不能不引起高中历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现状存在的原因

1.初中阶段地理基础知识未夯实

新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在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地理知识有:掌握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知道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有:学会运用地球仪,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爱家乡与祖国、国际合作及全球意识,关爱大自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但实际上,初中地理教学与此要求的差距却非常之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非中考学科或在中考中占比例较少的科目不被重视。笔者在对山西运城、晋城11所初中的32位地理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各初中学校,包括所谓的“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均存在师资配置得不到重视,随意减课时,教师授课班级数量过多的等诸多问题。地理教师的待遇较低,学校领导不重视。在被访谈的教师中,有42%倾向于改行。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竟然有37%的地理教师是其它科目的老师临时代教,初中地理教师的流失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中,问题也极其严重,主要表现在课程不按照课程计划要求落实。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地理周课时数应为3节,实际上,多数学校为给“主科”让路,而被压缩成2课时。升学考试科目的优先安排,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地理课成了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搭头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或分数所占比例较少),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影响,逐渐丧失对地理课的兴趣,把地理课当作休息课、放松课、习题课。导致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地理基本思维习惯、基本技能、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笔者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担忧并非是为高中地理教师“抓耗子”的一种“多管闲事”的闲愁,而是意在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加以明晰,以吸引相关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探讨相应教改措施及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因为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高中历史课程已经默认了学生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在编排和教授中没有特别针对这一特殊情况,造成了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瓶颈”竟然不是初中历史知识的不足,而是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说到课程编排,初中的历史书编排体系与高中历史大同小异,所以初中历史的基础好坏、优劣,反而对高中历史阶段的学习影响并不很明显。可是初中的地理,尤其是区域地理学习的质量却直接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地图学生曾闹出很多笑话。有一次一个学生被问及有几大洋时,竟然毫不犹豫地说“三洋”。还有一次,笔者陪高二学生观看美军进入伊拉克的新闻,发现很多学生在窃窃私语,还以为学生不感兴趣,课后才知道是好多学生不知伊拉克在哪?至于不知道苏伊士运河、麦哲伦海峡以及拉丁美洲和独联体的同学更是不计其数。曾经有一节课因为学生大部分都不知道中国各省份的简称,本应在十分钟之内结束的“土地革命时的根据地”结果用了将近一节课,先补习了一下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在高中世界历史中“新航路的开辟”是很多历史老师害怕的一课,随着课程的进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好多同学也在发现“新大陆”。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下惊奇的说:“老师,地球还会自转!”这些都是笔者的亲身经历,在课余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交流时,大家反映这是个普遍问题,很头疼。在历史的评价中这个问题非常突出,每年的高考中在图上失分的情况非常严重,因为政、史、地三科综合考试,所以图一但判断失误,整个一道大题便会全军覆没。比如,安洁老师在分析2001年高考文综试题时举了一例,本应该是非洲版图,却被55%的学生弄错,把埃塞俄比亚错填为克里米亚、海地或印度的大有人在,历史地理概念非常模糊,地理基础知识匮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 高中阶段历史教师方面的原因

(1)惰性心理和传统意识

惰性心理和传统意识的表现是多样的。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得教师在心理上逐步形成了追求统一、崇尚传统的心理,这种心理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有很多教师害怕联系地理知识会占用更多的历史课的授课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无暇掌握。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地图意识较差,只注意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没有作到“以图导文”、“图史结合”。也有的表现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消极心理。文综考试给高中历史教师带来的危机感很快被拼盘似的考试题稀释。有些历史教师甚至调侃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谢维和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他们与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量方面的问题,或者个别方面的不足,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的问题……”

(2)高中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缺陷阻碍了对学生“史地”结合意识的培养

除了惰性心理和传统意识以外,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知识层面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知识老化。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学校忽视高中历史教师的再培训是最重要的一点,除了一些重点高中会有计划的安排高中历史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绝大部分高中的领导都认为“历史是副课,又是讲过去的事,没有必要再更新了”。殊不知,虽然绝大部分历史知识不会变化,可是历史的观点瞬息万变。“闭门造车”只会把历史变成“一潭死水”。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史知识也在不断的增益和减删。比如说“三星堆”的发现,“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等。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表现为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高度的统一。这就要求新型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体现同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统一关系。相当长的时期里,在我们的头脑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了。过去如果历史老师说自己是学习历史的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还可以谅解他,现在则不能了。在学生眼里,历史老师应该博学,“才高为师”。所以想把历史课上好,必须具备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地理学科既是人文科学又是自然科学,地理知识的贫乏会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历史上的很多问题都必须要到地理中探寻个究竟。宋、元、明、清的地图上黄河流入黄海还是渤海,赤壁究竟在哪里,《三国演义》里的江东是今天的什么地方,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夏季,江东、汉中、关中都是今天的那些地方。最后,高中历史教师还缺乏对学生的认识。目前的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爱好、思维方式是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的。社会在发生飞跃性的变化,学生也在变化。只有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并针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特点,因势利导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

3. 大学方面课程设置的瑕疵

高中历史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可是目前我国高师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历史地理专业属于地理系,而地理学在中国(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而地质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出现了一个教育的断层,初高中的地理老师是以理科生的身份进入地理系,却不需要通过文科综合基础考试,对于史地结合意识的培养,他们显然更加吃力。高中历史教师在大学期间失去了一个很关键的“史地”意识培养的机会。

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文科综合考试往往以图带出考题,“史地”结合教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大部分学校始终没有意识到“史地”分离教学的真正原因,因而未能做到对症下药,仅凭高三后期几个月的临时抱佛脚,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史地”结合教学不仅要做在高三,甚至要贯穿于一个学生的整个一生的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18.

猜你喜欢

史地高中历史现状
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述论(1940—1943)
《历史地理研究》推出“史地研究云讲堂”线上讲座
2016年“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暨吴越史地研究会成立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从夹山到余睹谷——辽天祚帝播迁史地考析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