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机制,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

2009-06-17凡学龙梁维君周桂凤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卫生

凡学龙 梁维君 周桂凤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围绕现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创新教学机制,改善教学支撑条件,增设应急课程,培养学生现场处置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探索并实践我国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教学机制 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卫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种传染病、职业中毒、高危化学品泄漏、食物中毒、放射事故和核泄漏在我国时有发生,从1988年上海甲肝大暴发到2003年SARS肆虐;从2005年禽流感事件到今年5.12汶川大地震,这些各种条件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均暴露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涉及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应急反应不快以及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缺乏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等。因此,创新教学机制,培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目前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状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全国开办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高等教育的院校已达75家,每年招收的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本科生保守估计已超过6000人,但相对于全国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08年全国共有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即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初步测算全国公共卫生专业从业人员7~8万,具有硕士学位的不到1%,大多数是只接受过一般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在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亟待提升。

二、我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教育现状与不足

1.预防医学教育与实际需要脱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沿袭前苏联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五大卫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其次,多数从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的教师缺乏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教学内容不能紧扣业界前沿,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最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很少有机会接触以培养应急能力为主的应急预案制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2.忽视公共卫生教育。现代公共卫生已经超出医学范畴,从传染病控制到健康促进,从慢性病控制到突发卫生事件应对,涉及医学、生物、管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政府行为的系统工程。我国大多数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仅仅围绕“预防医学”展开,没有把应对突发事件教育列入教学体系。

3.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传统的培养模式侧重疾病预防、欠缺伤害预防;侧重平时预防、欠缺突发预防、侧重院内技术、缺乏现场技术;侧重实验技术、缺乏信息技术;侧重技术能力、欠缺组织能力;侧重生物技术,欠缺灾害因素。而这些欠缺的培训对突发时间应急至关重要。

三、应急能力培养对策

有专家指出公共卫生医师处理突发事件需培养“4种精神”(即对公共卫生的献身精神、团队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尊重事实精神)和“8种能力”(即对突发事件开展调查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评价公共监测系统的能力、面向社会鼓动宣传的能力、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书写科学论文及讲演的能力、培训能力)。按上述标准,应将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管理、预防控制相关技术列入培养目标,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涉及的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知识和技能、应急救援和典型案例列入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以提高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

四、创新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途径

1.创新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在《流行病学》中充实现场流行病学、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处理内容,并通过案例讨论或模拟现场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增加公共卫生现场教学的权重,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强技术,重应用、面向现场,突出应急的原则,如组织CDC、卫生监督的专业人员讲述实际工作,也可组织高年级研究生就其研究课题以专题方式进行介绍或开展读书报告会。

(3)加强应急教材建设。撰写应急处理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和组织编写如《公共卫生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核生化恐怖应对》、《危机管理与公关》等教材,并服务于学生应急教学。

2.创新教学方法

(1)以启发、PBL(以问题为先导的讨论)式教学、项目—导师制替代传统填鸭式、封闭式教学。

(2)加大实验课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统计到报告撰写,要全程给学生锻炼机会;也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和尝试,如指导其参与国家创新性实验的申报等。

(3)合理安排、适当延长专业实习时间。专业实习是学生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阶段。首先应让学学生充分重视并积极参与专业实习;为减少考研以及就业对学生专业实习质量的影响,要避免将专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年份,可根据教学计划适当前移;最后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尽量联系CDC、劳卫所、职防所、卫生监督所等多种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并适当延长专业实习时间。

(4)争取进行公共卫生综合演练。以新近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为模型,假设一个或相关联的几个突发事件(传染病爆发,核、化学物质泄露或生物恐怖袭击等事件)发生,以实战中可能的时空条件为背景,以救治假想对象为目标,让学生在模拟的实战环境下直接介入公共卫生发生现场并参与行动,是最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应用的合成训练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现场应急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3.优化师资队伍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应定期到CDC、卫生监督所等进行访问进修或科学调研,并力争都考取公共卫生医师执照,以保证教学内容紧扣业界一线。学校也可聘请相关公共卫生机构的专家、领导担任兼职、客座教授,针对新近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

五、结语

预防医学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密切相关。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公共卫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创新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敏,张滨,刘达伟.预防医学毕业生的应急能力及培养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7).

[2]李贝,邹飞,万成松.创新预防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公共卫生控制能力[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6).

[3]李华,万成松,郑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医学教育探索,2007,(11).

[4]万成松,郑莉,卫秦芝.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8).

[5]江敏,刘达伟.我国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现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

[6]周麟,余少绚.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社会应急反应能力[J].华南预防医学,2006,(4).

[7]张秀军,孙业桓,郝加虎,叶冬青.培养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教学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3).

本文系湖南师范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卫生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