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研究
2009-06-17刘培华董彩云
刘培华 董彩云
[摘要]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毕业生数量急增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应从自身出发,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学生降心调姿找工作。文章结合济南大学信息学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探讨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培训 教学改革 就业竞争力
随着2008年脚步的渐渐远去,2009年的就业帷幕已全面拉开。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正经受着“就业寒冬”的考验。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为贯彻落实国家“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号召,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2009年就业的新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依据就业现状采取多种举措,教育引导学生降心调姿找工作。
一、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分析
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毕业生人数剧增造成就业压力巨大。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至2008年分为145万、212万、245万、338万、430万、495万、559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1万,比2008年增加52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达480万,大学生就业难俞加突出。(2)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供求结构错位,导致就业难度加大。在就业全面市场化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专业调整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速度,致使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本质上讲,这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大多毕业生没有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是纯粹的想找一份工作,而好高务远的性格又使得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公务员、选调生、教师等一些相对稳定的职位上。他们对自身的才能、特长、爱好没有充分地估计和定位,同时,也不清楚自己所选的行业是否适合自己,带着这种盲目性求职,自然不会顺利。就业期望值偏高,最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二、强内涵,促外联,推动应需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竞争力
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以学生教育管理和学风建设为着手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1.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高校的现实状况是专业结构和设置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尤其是普通高校,就以就业为导向,在自己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社会发展、产业进步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职业内容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更能够跟社会和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为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高校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济南大学的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软件外包实验班和学分制改革等都是高校在招生和培养模式上的尝试和探索。
济南大学信息学院顺应社会需求,以变就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IT产业提升的带动下,软件外包产业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中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济南已经建立起以高新区为基地,以齐鲁软件园为中心,以软件外包为主体的服务外包产业群。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信息学院为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组建济南市高校第一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培养具有一定日语水平同时又能熟悉企业实际编程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第一期实验班100名同学,经过技能和日语培训,全部就业,其中有35人进入对日外包软件企业工作。第二期软件外包实验班70人,目前,有30人已经签定就业协议书或就业意向书。通过软件外包实验班,树起一面旗帜带动一片就业。
2.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应需培训。近年来,就业培训公司在教育培训中异军突起,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其受训人员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纷纷高薪就业。就业培训行业的成长,关键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显性需求。民营企业以竞争为导向,而市场竞争已经开始向人力资源竞争进行转换,使得培训市场的需求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就业培训经过10多年从萌芽启动到集团发展,就业培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选择参与,政府支持关注,企业认可接受,学术介入推动的教育产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为强化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中项目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满足毕业生对就业的不同需求,高校可根据专业和就业方向与培训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专业技术和项目实训。济南大学信息学院根据学生需求,顺应社会需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多家单位进行合作。与山东浪潮世科公司2008年建立定制班一期33人,公司来人在校培训,结业后全部到企业工作。与北京达内、北京双体实训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公司来学院宣传招生,培训并安排就业,学院负责监督,保障学生的利益。通过这种方式2008年有42人在京就业,2009年又有21人参加了公司的培训班。学校倡导,应需培训,能够高薪就业,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交费培训也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主性。真正做到就业有学历,工作有技能!
三、变管理为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服务的代表,其主要职能由原来的统一分配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职业指导、就业咨询和服务为一体的主动模式。信息学院以辅导员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加大力度,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在网上开辟就业专栏,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有关就业的通知,并与“济南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加强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确保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确保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是至关重要,是帮助毕业生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依托网络,收集详细的信息、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面试技巧和IT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息,才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辅导员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突出重点,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加强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毕业生逐步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
教育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降低姿态、降低心里期望值,积极行动起来找工作。劝诫学生不要再报以“天之骄子”的想法,等靠用人单位的青睐;不要一窝蜂地为了考公务员、选调生,而随波逐流;不要再报以非特定职业、特定岗位、特定城市不去的想法,而有业不就。结合广州“猪肉大王”年薪10万聘研究生卖肉的事例进行教育,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选择面,呼吁他们放下身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的新就业观。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积极配合团中央、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争取更多的毕业生到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贡献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非公有经济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五、毕业生应合理定位,毋好高骛远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人才市场的选择出现新的变化,作为就业群体中相对优秀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正视就业现状。一定要坚定信心,做好降低自身预期和降低薪资水平两个调整;力争做到主动学习,把握就业政策和形势;主动求职,行动才能找到机会;主动改变,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功总是属于努力的人。经过“123”的心路历程,将会柳暗花明,赢来就业机遇。
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冬去春来,让高校和社会各界携手并肩,外因推动内因,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继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24):220.
[2]丁昌春.高校就业工作内涵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24-25.
[3]邝伟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变迁及其未来趋势——以美国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J].2008,(4):32-36.
[4]蔡先金.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光明日报,2009-03-29.
[5]谭亦芳.广州“猪肉大王”年薪10万聘研究生卖猪肉.南方日报,200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