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构建和谐高校的基础因素

2009-06-17王桂琴郭树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校风

王桂琴 郭树勇

[摘要]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基础就是构建和谐高校。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高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精神文化氛围,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因素。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风 精神文化 和谐高校

大学校园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平台,是一个传承古代文明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块为社会服务的土地。在这个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地方,青年大学生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都发生很大的负面变化。因而,高校教育对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朝着良性方向的发展就显得至为重要。

一、校风建设是和谐校园形成的思想前提

大学校园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地方。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也是大学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因而大学校园的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缩影,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共同的理想,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克服种种困难。当然能够进行畅通的沟通和协作,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即和谐校园。这就要求对大学生倡导和谐,强调爱国、守法,诚信团结、勤俭自强等,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创立一个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和谐相融的校园氛围。在大学校园里形成知荣观、扶正令、建和谐的风尚,形成人人平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因而,高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分清美丑的界限、是非善恶的标准,能达到知荣明耻。能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课堂之中,使其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入日常行为规范中去。

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教风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学校园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就是关键。校园是学校精神上的缔造,是大学校园发展的灵魂和旗帜。优良的校风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激励教师端正教学育人的态度,使其振奋,也能促使学生目标明确,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促使他们产生光荣感、自豪感,能够积极的、乐观的对待校园的每一件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精神得到铸造,灵魂得到精华,情操得到熏陶,从而推动大学校园在和谐的氛围中向前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里起到的核心作用。

二、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高校形成的内在动力

良好的校园建设是和谐校园存在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对构造和谐校园起着指明灯的作用。而高校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渊博的理论知识,还且还要使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灵活结合,与时代同步,不断探索、创新。所以,高校应主动积极地要求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办讲座,在鸿儒大师的指点与砥砺下,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扩充知识的视野,了解学术领域前沿问题,使知识前沿性与传统性有机的结合,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学校园开办讲座同时对学生的视野的拓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当然在举办知识性讲座的同时,高校还要举办一些先进事迹的报告会。以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激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为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树立起一盏盏的指明灯。高校应组织开展新颖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上在校园板报和广播上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园地专栏,宣扬校园的先进事迹,刊登荣辱观的研究文章,同时还要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理论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得到熏陶,逐步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自己,更要把握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在大学期间充实自我,展示才华,融合各种人际关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和科学创新的能力,磨练内在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参加校内文艺晚会、球类比赛、社团活动、志愿者队伍、升旗仪式等具体活动,亲身体会并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加深理解了何为对错、何为善恶及荣辱、美丑的深刻意义。构建和谐校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正确定位是和谐校园形成的标尺

在大学校园里,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育的基础上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脚点,也是归宿点。对于教师,“以人为本”就是从实际出发,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大学生,“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评判标准,做到融入校园、融入社会。所以高校教育,不仅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引的“学生本位”,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性、合作性及沟通性,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大学和谐走向更高层次。高校为社会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肩负着建设国家社会的职责,因而,高校教育要正确地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更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讲道德、守法纪的社会公民。

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为和谐校园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和树立标尺,而且还增强和谐高校形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2]陈垠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J].工作指导,2007,(1).

[3]贾宝祥.试论高校校风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83.108.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校风
说 校 风
校风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探析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路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