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2009-06-17梁渝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文化

梁渝佳

[摘要]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基础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的建设根本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和谐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由此可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凝聚着56个民族的创造力量。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追求的社会目标。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构成了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旋律。高等院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汇集先进文化的摇篮,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只有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构建和谐校园才能与时俱进地正确发展和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持。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基础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的建设根本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校园文化定位,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1)加强校园文化的基础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和根基。“名校”之“名”不在于校园的大小,建筑物的高大和装饰的豪华,而在于校园设施的“文化”含金量,在于校园是否具有“天然”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阵地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如课室、学生公寓、图书馆、体育馆、学术文化报告厅、音乐厅、宣传报栏、广播台、网络报刊、学报、大学生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等,凡是传播校园文化的场所,都是校园文化的阵地。由于大学城基地的规划把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分区而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生活区(学生公寓)的文化基地建设,提高其公寓文化含量,开发挖掘其文化渗透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活跃的学生生活区文化氛围。

(2)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环境文化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它包括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和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徽、名人纪念馆、陈列室等)以及大学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而后者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校园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最先为人所感知,因而最能夺人耳目,学生通过大学的环境文化,可以感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品味大学浓郁的时代气息,体验高雅的文化氛围,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环境文化的营造要精心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校园的环境美、结构美、形式美和内涵美,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发挥文化启真、益智、健体的文化育人功能。

(3)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创造良好的和谐校园氛围。首先,学校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和群众性,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师生喜闻见乐的“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坚持定期举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导向和娱乐功能。其次,深入持续开展学术活动、教科研活动、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渗透深厚的人文关怀,形成科学民主的精神。最后,积极拓展学生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群众组织的总称。学生社团是近年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逐渐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新的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自愿、自由的社团精神,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符合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持久的活力,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青春文化风景线,构成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高校优良历史传统,起着不可抗拒的重要作用。

2.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突出特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坚持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办学理念作为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化,又要时刻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基础上显现微观的思考,具有特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蔡元培先生的:“大学者,研究学问之机关”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办学方针,影响着一代代北大的学子,也正是这个方针让北大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由此可见,办学理念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追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被全校师生认同和追求,才能逐步积淀为校园文化。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高等教育的归宿,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要求。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师生为本”和“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目标,尊重师生的权利,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使校园焕发出朝气的生命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开发和利用,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与时俱进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

(3)建设优良的学风、校风

高校的发展,教师是根本。教师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指航人,是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名师出名校,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人文环境,平和的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状态,是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展的土壤。学风取决于教风,良好的教风滋生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实的良好学风,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融入教育,学生才能总是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3.与时俱进,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1)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校园文化承载着高校的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反映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体现着高校的品味和水平。因此,校园文化要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教育理念,以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显示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学模式,反映高校的办学方针、方向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对大学精神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细想到物质,从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校园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内容,都体现着校园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科研结构、人才结构、课程结构、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基础。依法治校,学术自主,科学决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四、结语

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显著特征和标志,是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高校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07-10-25.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N].光明日报,2008-3-30.

[4]刘敬敏.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浩歌.创建和谐校园:高校发展新坐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6.

[6]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