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新机制
2009-06-17许欢
许 欢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和有序地发展。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重要的育人力量,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强化相关的培养机制、建立多渠道的就业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制等,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大学生就业 新机制
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培养学生党员的摇篮,作为紧密联系广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应从关心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开辟更多路径,创新服务机制,强化组织职能,使共青团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发挥出更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首先,毕业生激增引致就业竞争激烈。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年年攀升,从2002年的145.11万毕业生到2007年495万毕业生,增幅达到三倍多,而社会就业岗位数的相对稳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其次,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相对社会发展需求“滞后”。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无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调整,以致出现某些专业和专业内课程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其培养下的大学生自然无法吻合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归因来看,就业观念的盲从仍然是造成就业窘境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仍旧将目标放在发达的沿海城市、中心城市;西部地区,偏远山区这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很少问津。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0.87%,造成了1000个毕业生投考1个公务员岗位这样的竞争局面。
第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未能符合经济全球化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学业成绩傲然,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较为缺失,难使用人单位满意,容易在面试过程中被淘汰出局。另外,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就业前未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详尽的考虑和规划,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易出现摩擦性失业现象——即不满现有工作而不断地更换工作。
第五,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较大程度的萎缩,就业市场形势更严峻,尽管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提供就业岗位,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势必更为艰难。
最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少误区和不足。高校的就业工作多数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没有参与进来,无法形成联动机制,统摄相关部门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先锋队和党的后备军,其工作性质与工作职能决定了在大学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中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能够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充实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完善。
首先,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备的组织架构,层层覆盖,扎根基层,其指导下的各级学生会社团组织组织精良,与广大学生联系紧密,能时刻捕捉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能更为具体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出现的偏差,对学生开展就业服务将更为准确和及时。
其次,高校共青团在团中央、团省委等各级团组织的带领下,开辟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特长学生拓展综合素质的平台。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载体,引导大学生思考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再者,高校共青团拥有充裕的社会资源,通过各行业各系统的团组织、青联组织与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获取招聘信息,建立畅通的毕业生推荐信息平台,切实帮助毕业生就业。同时,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新阵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使大学生对社会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毕业时能快速适应并融入社会。
三、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新机制
构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机制,对于高校共青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客观上反映了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战略部署和具体实施效果的切实保障。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辅助性、长期性和间接性。因此,高校共青团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入大学生就业服务关键点,以组织网络为依托,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基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培养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顺利步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加大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关键。高校共青团要加大力度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整合组织有效资源,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
高校共青团应发挥自身组织架构完善,覆盖面广,信息传递途径通畅,宣传阵地多样等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另外,广泛联系社会各类单位团组织、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向这些单位推荐毕业生,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支援农村建设、西部地区建设,为大学生毕业后愿意选择前往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就业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择业观,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共青团应有别于就业指导中心,从大学生入学伊始便对其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育,避免在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后再来扭转。共青团应该帮助学生尽早掌握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掌握本专业就业前景,学会自我分析和定位,合理设定未来的就业方向,不盲从,正确认识自己并调整合理的期望值,增强抵御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既不盲目自信也不沮丧悲观,带着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社会。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共青团代表了广大共青团员的利益和意愿,在参与高校关于制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上应积极反映真实意见和需求,为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出谋划策,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确保相关政策的具体落实,从根本上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春晔,许紫岳,汪杰.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3).
[2]朱若霞.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3]兆燕.大学生就业成功因素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4]焦述清.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胡宝川.面向21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基本特点[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