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行为转喻的角度看会话中的礼貌原则
2009-06-17倪健新李妍
倪健新 李 妍
摘要: 和谐的人际交流与会话离不开礼貌原则。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探讨会话交流中礼貌原则是如何实现的,作者认为,正是借助于转喻,才使得会话中说话者与听话者在遵循礼貌原则的情况下,达成相互理解。
关键词: 言语行为转喻会话礼貌原则
一、引言
和谐的人际会话离不开礼貌,礼貌原则是会话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礼貌通常被人们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比如增加或维护双方的和睦关系。出于礼貌,人们在交际中往往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表达自己。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在交际中通常被用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Leech(1983)指出,礼貌原则由六条准则(maxim)组成,分别为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表示出对他人的尊敬和友好。
以往对于礼貌原则的研究,更多是侧重于从语用学的角度。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言语行为转喻,对会话中的礼貌原则进行研究,旨在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说话者出于礼貌考虑而采用的看似与对方话语不关联的语言可以为听话者所理解?
二、转喻及言语行为转喻
在传统修辞学中,转喻是一种修辞格。但在现代的认知语言学中,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Panther &Thornburg;(1999)把转喻分为三类:指称转喻、述谓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指称转喻是用一概念代指另一概念,如:There are some new faces in the classroom.(用face代替people);述谓转喻是指用一种表达式来借代另一种表达式,如:用“I was able to finish my homework.”代替“I finished my homework.”;言语行为转喻是用一种言语行为来借代另一种言语行为,如:用疑问句“Can you pass me the salt?”代替祈使句“Pass me the salt.”言语行为转喻是由Thornburg 和Panther(1997)提出的。他们从认知角度研究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思维机制,提出言语行为脚本的概念,并认为言语行为是有结构的行为脚本,一个行为由三部分组成:(1)前段(BEFORE):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2)核心及结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这是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它表明行为的特点及成功完成一项行为的即时结果;(3)后段(AFTER):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李勇忠,2003)。在行为脚本内存在着互为替代的关系,脚本内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据交际的需要用于替代整个言语行为。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转喻不再是词语的替代,而是激活事件整体或者事件整体激活事件部分的认知过程。
三、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分析请求场景中的礼貌原则
在会话中,说话人是怎样采用转喻来实现礼貌原则的?并且说话人的礼貌话语如何被听话人理解,产生会话含义?笔者主要从请求场景分析会话者是如何运用转喻的思维遵循会话中的礼貌原则的。
在向他人发出请求时,可能伴随对他人面子的损害,影响话语的和谐。因此,说话人常常利用转喻的思维,使自己在提出请求时尽量符合礼貌原则。Thornburg和Panther(1997)描述了“请求”的言语行为脚本:
BEFORE:H(听话人)有能力做某事,S(说话人)想要H做某事;
CORE and it s RESULT:S使得H有义务做某事;H有义务去做某事;
AFTER:H会去做某事。(孙亚,2007)
在这个脚本中,根据言语转喻的思维,任何一个场境都可以替代这个脚本,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场境都可以使请求的脚本激活,从而使说话人达到请求的目的。我们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A.I request you to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B.Can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C.Will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D.The coffee smells very good.
这四句均可以请求他人为自己拿咖啡。对照请求脚本,A句激活了脚本中的核心场境,说话者使得听话者有义务做某事,直接达到了请求的目的,在表达请求时最不容易误解,但它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原则,直接命令他人,极大损害了别人的面子。
B句不是直接的命令而是询问。因此B比A更符合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原则,即使听话人受损最小。它从字面上看是询问听话者的能力,属于请求脚本中的前场境,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做某事。它可以激活整个请求行为脚本,达到使听话人去做某事的效果。因此,在遵循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原则,在保全听话人的面子的情况下,通过言语行为转喻,B句激活了请求脚本,一样达到了表达请求的目的。
同样,C句是委婉的问句。它是问听话者将会给说话者拿杯咖啡吗,从字面上看没有命令的意味,使听话者受损较小。这句话可达到请求效果,是因为它是就后场境进行提问,用脚本的后场境,即听话人会去做某事来代替整个请求脚本。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听话者受损最小,遵循对话中的礼貌原则,不至于破坏会话的和谐。
D句最为礼貌。它从字面上看是叙述事实句,不是施为句,它是这四个句子中最符合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原则的。它根本没有损害听话者。在一些情况下,比如听话者是咖啡制作者的情况下,它还可以看作是对听话者的一种赞美,更符合了礼貌原则中的赞美原则。它不在请求脚本的三个场境之内,而是请求场境外的话语。听话者需更多的语用推理,才能认识到说话者的请求。在具体语境中,它可起到请求的作用,激发间接言语行为。比如说话者对刚煮了咖啡的听话者要求喝咖啡时,用“咖啡真香”表示请求。这样,场境外的话语也激发了请求脚本,实现请求行为。这句请求也最为礼貌,对听话者进行了赞美。但是,这句话离核心场境的距离较远,转喻的连接力度比其他几个例子都要弱。因此,最易被误解。若我们换一个场境,其表请求的效果就全无了,如说话者是在评论咖啡的味道时。这句话仅仅是一句赞美。我们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因此,D句既可以激活赞美脚本,又可以激活请求脚本。该句不是代表一个请求,而是指向一个请求。“代表和指向的区分显示了一个语句所表示场境的那个部分与该场境的转喻连接力度是有强弱差异的”(隋丽,2007)。可见,请求时的礼貌原则是通过言语行为转喻而实现的。通过运用请求脚本中的不同场境激活整个请求脚本,从而礼貌地达到请求的目的。然而,不同的言语场境在言语转喻中的代表作用和转喻连接力度是不同的。脚本核心段的转喻连接力度最大,离核心段越远,转喻连接力度越弱,它在代替整个脚本时,听者需要做出较大的语用推理。离场境核心越远,这种指代作用越容易受到外在语境的影响,转喻关系语境的依赖性越强。而与转喻连接度相反,当一个请求话语离请求脚本的核心段越远时,它越遵守礼貌原则,对于听话者面子造成的损害越小,而当请求话语与离核心段越近,越是违背了礼貌原则。所以,在表请求时,言语行为转喻的连接强弱与礼貌的强弱是反向的,呈此涨彼伏的关系。越是能代表请求脚本的话语,其礼貌性也就越弱,而越是位于请求脚本边缘的话语,其礼貌性越强。
四、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请求场境和批评抱怨场境,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分析会话中的礼貌原则是如何得以实现的。通过分析,作者找到了为什么会话中说者出于礼貌的委婉话语能够代替其真实请求或真实要表达的情感。正是通过言语行为转喻,脚本中不同场境相互替代,才使得这些委婉的话语可以代替这些脚本的核心内容,表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同时,笔者发现,说话者出于礼貌原则考虑,使用言语行为转喻,但若过于遵循礼貌原则,也容易导致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不能为听话者理解,言语行为转喻的连接强弱与礼貌的强弱是反向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在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转喻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达到一个平衡,使自己的话语既为听话人理解,又能最小限度地损害听话人,实现礼貌。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1983.
[3]李忠勇.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16-20.
[4]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5]李勇忠.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276-282.
[6]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外国语,2006,(6):40-6.
[7]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42-46.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79.
[9]隋丽.论言语行为转喻与语用推理.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197-8.
[10]孙亚.误解与言语转喻行为[J].外语教学,2007,(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