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6-16孙立民张春军
孙立民 张春军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若只有记忆和模仿,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即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根本宗旨。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是正确使用新教材的前提,也是创造和选择适合新教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动力。切实转变观念,就是要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方式,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职责和功能,要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环境,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要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意愿,形成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才智。
二、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是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三、营造师生相融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教学环境,只有“心理安全”才会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创造一种师生相融、合作交流的良好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智力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语文教材声情并茂的特点,借助教材、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后,想象力就会逐渐发展,学生就会大胆想象。教师还要善于创设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慢慢形成。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鼓励学生首创精神
创新与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学生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他们的创新。这是因为:尽管他们所思考的结果是前人已经发现过的,但这一思想的获得过程以及这一思考的建立基础——学生本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对他本人来说,却是独立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它不是表现在结果的新异上,而是表现在形式思想的基础以及认识过程的独特的个性上。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立的思维方式与见解。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才有可能使群体变得多彩多姿。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六、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如果说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那么丰富的知识就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广阔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形成。所以,扩大学习空间,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并注重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敏捷性已成为我们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如举行演唱会、演讲会,自办班刊、校刊等,让学生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发挥创造才智,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有责任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创新性的学习,都能得到表现和发展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