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与德育
2009-06-16韩克非
韩克非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物理教师都应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深入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物理教学以物理基础知识为媒介,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物理教学过程为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德育过程是随着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悄悄地、点点滴滴地注入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积累起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在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令世人瞩目,两千多年前的《墨经》一书记述了杠杆原理,早于阿基米德二百多年。春秋末年我国出现了天平、秤、剪、脚踏硾等。东汉时期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是与物理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器械。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两弹一星”、奔月工程、超导托克马克、激光技术、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我国古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向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无疑会激起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加倍努力。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优越条件。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概括,物理模型的建立,实验的进行,知识的应用,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
3.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理论来自实践,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结合物理教学,讲述物理理论的建立过程,介绍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态度。结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探索物理规律广泛应用的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突出观察实验法、假说法、理想模型法和类比法等方法教育。
4. 良好的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点是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一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为后人留下了光辉业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物理教学中讲授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都必须是正确的;对物理实验操作、物理概念的阐述和物理规律的论证方法,也必须都是正确的。同时,结合物理知识教学进行德育,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2. 知行统一的原则
指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教育,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做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实践中使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做到知行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 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看对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贯穿这个原则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熟悉学生年龄特征;对他们进实施德育教育,应当把许多问题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来分析和认识。在方法上要启发自觉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4. 课堂渗透和课外熏陶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的教育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德育寓于物理教学之中。课外活动要坚持自愿选择、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力求做到寓教于知、寓教于技、寓教于乐。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在确定了正确的德育内容之后,还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
1. 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体现。
2.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可组织兴趣小组或大规模集体活动,教师要创造情境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 通过品德评价提高德育实效
以表扬、激励和导向为主,批评为辅,评价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据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予以评价,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总之,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这是时代赋予物理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