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与活动方式
2009-06-16任海峰
任海峰
摘要:英语活动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如果教师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有效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活动方式的利弊。
关键词:课堂模式 教师角色 活动方式 年龄特点
现代英语课堂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也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在教学中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而形成语感的学习策略。在听、说、读、写、玩、演练中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完成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主宰课堂,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活动的种类很多,如:游戏、歌曲、对话、表演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单独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形式组织教学。
一、单独活动
单独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锻炼机会。如:在新授单词时,我经常叫学生“开火车”读单词,这样可以听清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并及时给予纠正。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组织学生进行单独活动。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我会安排学生进行“Free Talk”,学生面对全班同学可以用英语讲故事、唱英文歌曲、表演对话、背诵课文等。活动结束之后,让其他学生对其表现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想被同学表扬,所以他们在课下会很用心去准备材料,整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但英语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在兴趣、自信心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单独活动也有其弊端,活动面小、形式单一就是单独活动的问题所在。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一节课都是以单独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的话,教学效率的确太低,而且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快课堂节奏。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对话、表演、讨论为主,学生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讨论问题,使他们形成一种意识:我们是一个整体。学生考虑的不再是自己的表现如何,而是他们这一组同学的表现如何。通过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毕竟沟通、交流、合作才是现代生活的法宝。
除此之外,小组活动还可以照顾一些胆子小、不自信的学生群体。每个班里总有几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如何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我尝试在小组范围内进行学生互评的方法。在同学和教师的共同鼓励下,让这些学生也积极、勇敢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冀教版英语小学课本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与本单元内容联系紧密的故事,这些故事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乏幽默,又能让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像“串糖葫芦”似的复习一遍,我让学生把故事改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扮演;这样促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学生在娱乐中得到语言训练,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全班活动
全班活动的练习覆盖面在所有练习形式中是最大的,效率也是最高的。全班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游戏、歌曲、课文朗读、听力训练等等,教师在一节课中巧妙运用全班活动尤为重要,它可以让一节课的节奏变得轻快,是让大部分学生张口说英语的有效办法。例如:在认读单词时,教师通常带领全体学生逐一认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单词的发音记住,之后可以运用单独活动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但是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一节课不能反复使用同一种活动形式,那样会使课堂气氛走向沉闷,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
美妙的音乐是由多种乐器演奏而成的,一堂生动、活泼的英语课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组合而成。这几种活动形式同等重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关键是教师能否将活动恰到好处地应用。
此外,课堂活动的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每位教师备课时需要深思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跟教师一起动的活动,如:在讲授身体部位时,可以通过游戏 “Simon Says”,学生会很自然地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出摸眼睛、摸鼻子的动作,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类似的活动放在高年级的英语课中,并不适合。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眼中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但是换个角度,在做这些活动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是一种“幼稚”。他们不愿意再做那些谁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能吸引他们的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高年级的活动时,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或许那些不爱“动”的学生会被新颖的活动所“动”。
在现代英语课堂活动探索的道路上没有终点。让我们做有心人,在探索的同时发现好的方法,并不断地去尝试,为学生创造一片尽展才华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叶斯帕森(O.Jespersen),《语言论》(Language),1922年
[3] 钟启泉,《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