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2009-06-16白玉香
白玉香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技巧,注意经常变换,切忌固定模式,要使学生乐于回答,同时必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
关键词:提问艺术 计划性 明确性 适时性 语言性 技巧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师生进行教与学等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南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的艺术,自然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掉以轻心,形式主义地进行提问,图热闹,耍花样,就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将学生引入迷途,挫伤学习积极性,本文拟就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作些探讨。
一、提问的计划性
课堂提问在课前应有所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善于利用学生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对问题的剖析,达到解惑的目的,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
二、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要言简意赅,要求明确,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如果言不简,意不明,含含糊糊,学生将无所适从,把握不定,回答也只会是抓不住中心,甚至答非所问。
三、提问的适时性
恰当的掌握提问的时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悬疑,促进学生开动思维的机器去主动钻探答疑,让学生积极思维攻克难点。“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提问可以另辟蹊径,接通新的联系点,产生顿悟的突破。当学生在整理纵横纷纭的问题,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提问的启示下将思路之网有条理地收拢,就会捕捞到圆满的结论。有时难免有偶发事情发生,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突然向某个学生提出一个和刚讲内容有关的问题,很快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这样容易使课堂安静下来。
四、提问的语言性
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简洁炼达,具有逻辑性——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特别不能过多地采用“对不对”、“什么是”、“什么叫”等问法,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累赘,养成死记硬背或未经认真思考就随声附和等不良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进攻性的学习态度。
五、提问的技巧性
1. 启发性。需要一个由浅人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提问前,教者要循循善诱,做好交待或说明,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理,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中,使之思维进入到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让学生一下子得出实验结论,难度很大,实验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在空气中称石块重力时,石块的受力情况及它们的关系如何?②把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时,弹簧称的示数为何减小了?③从溢水杯中流人小桶中的水重是多少?它与石块所受浮力大小有何关系?④如果换用酒精或煤油重复上述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2. 比较性。是指运用比较来提问的方式。它可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也可在同种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或求异思维能力。如:重力和压力有哪些异同点,蒸发和沸腾,功、功率、机械效率有哪些异同点等。
3. 趣味性。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定律等一般比较抽象,显得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在教学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惯性一课时,我向学生讲了一段故事:一位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不小心将一农村老大娘撞倒在地(未受伤),该学生急忙刹车将其扶起,边道歉边解释:“是由于车速快刹不住,在‘惯性作用下而撞倒了您,请原谅”。老人听了一怔:“嗨!你还是一惯性的,今天我非得治治你不可!”故事一结束,学生哄堂大笑,兴趣盎然,继而提问:“该同学所说的惯性和老太婆所理解的惯性”是否是一回事?有什么根本区别?你认为该同学所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争相回答,而且印象深刻。或者可以演示魔术“打蛋入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 扩展性。扩展性提问就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题的方法。这种提问能起到以新带旧、温故而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5. 逆向性。即把通常的思路反过来提问的方法。如将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倒过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作逆向思维,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框架,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6. 针对性。课堂提问应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错误提出难易适度,能够解决的问题,必要时还应补充一些辅助性材料,帮助学生正确思考,扫除障碍。如果提出的问题太浅,不仅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反而使学生产生“轻敌”情绪,精力分散;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就会使学生无从思考,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7. 鼓励性。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应大加鼓励;对回答问题有困难者要及时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片面乃至错误者,也不要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决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手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技巧,注意经常变换,切忌固定模式,要使学生乐于回答,同时必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