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2009-06-15宋毓震王伟娜
宋毓震 王伟娜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7-0116-04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变迁的基础上,得出其发展轨迹,论证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进而统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若干实施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CFC2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目的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伴随着计算机学科理论和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最初的单纯一门高级语言课程,到现在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应用课程,在同一个名称(计算机基础)下日渐充实并完善了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学科发展为线,以各专业实际应用要求为纲,得到了稳步发展。
从长远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渗透整合于各专业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教育,而是普及信息化社会中,人生存必备思想和技能的教育。有必要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透过纷繁的争鸣,寻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指导思想。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史和内涵
1.1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程回顾
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次热潮。当时新成立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使用,第二层次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层次是进一步学习软硬件知识,第四层次是结合各专业的应用课程。本时期的特征是IBM PC、DOS操作系统和Basic语言。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二次热潮。从本时期开始,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有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成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分支。本时期的特征是多媒体处理器、windows操作系统和图形用户界面。
进入新世纪,我国迎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三次热潮。计算机基础教育由高校延伸至中小学。根据教育部规划,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将在全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而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一起,构成我国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完整体系。这一时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愈益枝繁叶茂,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继而编织成承上启下、既有独立的基础课程,又渗透于各专业课的立体网络。本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层次并进的局面,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计算机教育”丰富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CFC2006)提出了面向非专业,面向应用,按照“能力-知识结构”构建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1.2计算机基础教育内涵的变迁
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的初期,一方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这种情况奠定了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应用”的基调——往往以“程序设计”为切入点,务求传授一些能够快速应用于本专业工作和研究的计算机技能。或者希望从各专业中遴选人才,充实计算机专业岗位。这一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可以用“计算机应用教育”来概括。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蓬勃发展。从业队伍不断壮大,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教育对象扩展到高校全体学生。对很多人来说,计算机已融于工作和学习中,并未刻意体会它的存在。而对于大学生,要培养的正是这种自然而然应用计算机的习惯,或曰使全体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这一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可以用“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教育来概括。
随着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的角色逐渐淡化、回归正常,而成为网络中的节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心也从具体的“计算机”转移到抽象的“信息”。无疑,从信息的角度构建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契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种知识对象。CFC2006将这一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总结为“信息技术教育”。
在这20多年的历程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同一个名称下,其内涵在不断变化着。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要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归宿。
但是,应用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迅速老化、过时的风险。再者,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看作是单纯的学习和工作道具,有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停留在应用工具教育的低级阶段的危险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超脱基本知识和技能,确立它的核心价值和指导思想,从更高的理论角度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避免低效而盲目的单纯技术跟随。
2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素养
2.1信息素养简述
这个来自图书馆学领域,早在1974年就被提出的概念,时至今日已经继承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基因。根据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形态(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e information needed);能够通过可行而高效(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的方法获取这些信息;能够批判地评价信息及信源并整合于自身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能够利用信息单独或团队合作完成特定目标;能清醒认识到使用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从而在获取、使用信息过程中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ACRL的5大标准只是给出了具有信息素养的大学生的详细描述,而没有说明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信息素养内涵包括以下4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在培养信息素养时,可以从上述方面着眼。
2.2从技术到素养——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蜕变
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计算机”和“技术”的权重渐次减弱,“信息”和“文化(素养)”逐渐浮显。
从“计算机”到“信息”的转移,是和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工具,信息是计算机的工作客体。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早期,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种类还很有限,人围着计算机转,多忙于认识计算机的功能特征。于是,计算机僭越了信息这一客体,向人们展示其非同寻常的速度和精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大行其道,很难找到何种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计算机不再是瓶颈。而且,人们不再直接面对计算机的高精度和高速度,而是一篇文档,一幅图像或一段影音。搜索可能的数据信息,整理成计算机可识别的形式交其处理就成了紧迫任务,人围着信息转。这时候,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特性才真正体现出来,计算机本身的角色逐渐回归正常。
从“技术”到“文化(素养)”的转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文化的含义有人类文明和个人文明两方面,就人类总体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Culture);就个人来说,指的是人掌握文化知识的水平(Literacy)。在涉及个人知识和修养水平时,多用素养(Literacy)一词。当人类掌握了某种技术而加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并持续运用、革新和批判思考之,使其点滴融入人类原有思维和行为模式,则“技术”可望塑造新的“文化”。就个人来说,则可望具有该种素养。
人类不可能永远重复同一种劳动而毫无思想增益。计算机基础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的低水平重复上。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当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立足于技术又不断超越技术,展开从技术到素养的蜕变,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2.3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开展较晚,但基于较完整的理论基础而构建。是以中小学阶段起步虽晚,却较早引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沿革而来。在早期的争论和探讨中,从来都是“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应用”争锋,“信息技术”少有出镜,更遑论“信息素养”。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逐渐转向与中学衔接。从CFC2004开始,将信息素养的理念鼎立于“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将信息素养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3以信息素养教育统领计算机基础教育
信息素养不止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还应当是它整体建构的核心。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全部能力和知识结构都要从信息素养角度描述,课程体系也应当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进行规划。
3.1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必然的结合
3.1.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素养应该是深深扎根于社会语脉和共同体之中的文化, 而不是由非情境化的知识技能所构建的“学校化素养”。上述论断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一方面要坚持泛素养教育,避免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另一方面要坚持信息素养教育进课堂,避免信息素养教育神秘化、虚无化。
信息素养教育进课堂,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渗透于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堂实施潜移默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是渗透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很显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途径和上述过程是完全吻合的,既有独立的基础课程,又渗透于各专业课。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拥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天然优势。
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灵魂,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归宿,二者互容而互补。当前要努力解决的,正是大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入和突起,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有神——信息素养、有形——信息技术的教育。
3.1.2计算机基础教育内涵变迁的结果
从“计算机”到“信息”,从“技术”到“文化(素养)”,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变迁的基本描述。在这两个维度的前进中,信息素养处在交叉位置。由计算机应用而信息素养,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有的教育理念。面向应用仍然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宗旨,只不过这个宗旨多了一个统率——信息素养。
3.1.3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一脉相承的要求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自开始就以信息素养为纲,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教育的连贯性角度来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缺位也是不正常的。即使是将信息素养放在次要位置,也表明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必要的连接和沟通。所谓白龙鱼服,以比之信息素养,尤为贴切。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到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认识。
3.2以信息素养为本,构建能力—知识结构
信息素养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应当体现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描述上,实施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中详细列出学生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根据该标准,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信息素养教育显式进入课堂。
CFC2006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三个层次。综合CFC2006中三个层次能力的知识结构描述,可以得出其是从计算机应用各方向出发阐述了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根据前面论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已经从“计算机”和“技术”转移至“信息”和“素养”。那么能力描述也应当从“信息”和“素养”出发,分析信息素养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和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信息素养描述,应当是公民信息素养的高级阶段和应用信息素养以及开发设计信息素养的初级阶段。那么CFC2006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层次是否可以改为从信息素养出发形成的应用能力呢?
以信息素养形式描述的能力层次中,由低到高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和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每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方面描述。根据信息素养描述,确定学生应用能力,展开学生知识结构,进一步实现为课程内容要求。每一门课程都体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指标。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完善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如图1。
4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近几年讨论的较激烈的概念,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宏观的角度描述了信息化时代对人能力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虽然已经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但似乎并未成为其中决定因素,应当将信息素养教育确立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力—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可能产生教育内容的“道”和“器”之争。笔者认为,面向应用固不可废,但在指导思想上,应当遵从信息素养之“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R].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3]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帆,张舒予. 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5] 陈维维,李艺. 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Fundamental-comput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ONG Yu-zhen, WANG Wei-n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PT,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College fundamental-computing education is now considered as computer-kernell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nalyses its flux of meaning, beside this, we can see there is going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 fundamental-computing educat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originated to actualize this integration.
Keywords: fundamental-comput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CF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