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沃土里沁吐芬芳
2009-06-15娄晶晶
娄晶晶
沃土——一个看似平常、简单的抽象名词,在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桂芝的心中,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意义存在体。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把高等职业教育比做沃土的次数达到了14次。“在我心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方沃土,给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我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得到播种。”字字句句中,无法隐藏的是她对这一职业所怀有的真挚情感。这份情感穿行在丁桂芝教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二十五载里,成为她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升级的最原始动力。
1因材施教的探索者
“在高校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应该打破以往只注重讲授语言的教学模式,而应从各专业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段文字摘自丁桂芝教授1992年发表在《中国计算机报》上的一篇文章《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她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丁桂芝教授很早就意识到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当其已进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内的时候,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就不应该也只停留在了解的层次上,必须体现出差异性、层次性。于是富有探索性质的理念在她的脑海中形成——将计算机语言教学与各专业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语言在不同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当时的天津职业大学,教学规模远没有现在这么大——能源系、环工系、企管系就是它全部的系。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丁桂芝教授在这片小小的试验田里开始了一场关于计算机语言学科“因材施教”的探索。
企管系,这是一个旨在培养高级型管理人才的系部。当时,高级管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主要用的是dBASEⅢ语言,所以丁桂芝老师把该系的计算机语言改为讲授dBASEⅢ;环工系和能源系,培养的是工科应用型人才,主要进行数值计算等数据的处理,于是Fortran语言,就成为这两个系学生所要学习的计算机语言。而在此之前,学校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统一学习的都是Basic语言——一个适用于初学者的多功能符号指令码。
按照各个专业的不同侧重,确定了不同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课程。但如何使课程实例有的放矢?这需要教师具备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在这一要求面前,丁桂芝教授迈出了新的一步,她多了一个身份:“学生”。她与专业学生一起学习物化课程;从经管教师手中借来统计学材料自学,设计课程实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灵活多变的课程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兴趣和热情。“每当看到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用计算机完成了锅炉的热力计算,用计算机完成了热能利用设计,用计算机为企业完成了记账管理等等,我便为教学改革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丁教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因材施教的改革念头源于何处?这不得不提到丁教授早年的一段经历。1982年,怀揣着梦想的丁桂芝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进入了当时全国仅有的几个大型计算机中心之一——天津渤海石油公司计算机中心做地震的数据处理工作。在与企业计算机应用打交道的两年里,她意识到不同的企业工种对于计算机语言要求的侧重是不同的。但丁桂芝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段对技术应用的切身体会却开启了她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的大门。
此后,丁桂芝教授一直探索在教学改革的丛林中,给学生、给学校、给整个计算机高等职业教育界捧出累累硕果。无数的荣誉也接踵而至:获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多次获得校级、市级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主讲的“数据结构”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第三届高等院校教学名师……
2独具前瞻的开拓者
2007年,一个全新的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在天津职业大学开办。该校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以示范校名义成功申办该专业的高职院校。丁桂芝教授就是这个专业的带头人。
2005年,大连,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那里召开会议。作为委员的丁桂芝也在其中,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一场会议却让她从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带回了一个独具前瞻性的专业建设理念。当时会议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一个来自企业的委员——原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在会上介绍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的现状和前景。丁桂芝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给行业带来冲击性浪潮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呈几何级增长,回校后她立即向董刚校长汇报。
就在这之后不久的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高教[2006]14号文件),这标志着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已经正式启动。这对于丁桂芝,一位一心想要申办“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开拓者来说,无疑是政策导向上的一声号角。在董刚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嵌入式系统实用化改造,改造方案被列入了国家示范校市财政重点支持项目——700万的拨款投资,一半用在设备建设,一半用在软件的建设。
如今这个专业正在按照预设的目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三年一周期的示范专业的评估将会在今后给它作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对此,丁桂芝满怀期待。
“丁院长,是一个特别有创意的老师。”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她创建了我们学院很多广受社会欢迎的专业。”
确实如此,在创建“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之前,丁桂芝教授先后主持筹建了4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特别值得书写的一笔。
时光回溯到1996年11月,天津市的一家报纸报道了“天津信息港工程启动”的消息。无意间的一瞥,在丁桂芝的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触动了我的一根神经,我在心里不停地追问对于信息人才需求的市场到底有多大?”于是,她与学校相关的领导开始了一轮又一轮艰辛的调研工作。从天津信息港工程办公室下设的人才规划组到信息产业部人事司教育处,留下了他们奋笔疾书的身影,留下了他们仔细查阅资料的身影,留下了他们相互探讨的身影。一切准备就绪,但是在报批的时候却遭到了教育部主管教学的相关人士的质疑:“高职院校能办好这个专业吗?建设一个专业就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资源负责、对社会负责。”但是看到厚厚的调研报告及专业培养目标计划时,这位负责人折服了。
1998年,“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规范专业目录后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终于在全国率先开办。这富有开创性的专业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更是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一致肯定:1999年6月28日,《中国教育报》“制高点”栏目以《瞄准信息港,定向开专业》为题,报道了该专业;2001年,经过层层遴选,该专业成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以该专业为依托的“创建‘三三分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项目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如今,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在软件公司、教育行业、政府机关、公安局等行业从事着相关的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契合市场的需求,这要求教育者对市场具有前瞻性,对专业的建设具有开拓性”。话是那样的铿锵有力,这是丁桂芝教授的心声。
3工学结合的践行者
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个普遍、重要的理念。2005年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就指出了其深远意义:“实行工学结合,就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注重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丁桂芝教授从教以来一以贯之的理念,在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她作为一名高等职业的教育者,一直孜孜不倦。
“一开始建立工学结合基地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让您觉得特别困难的吗?记者按着“万事开头难”的常有逻辑提问道。
“一点也不困难,建立一个工学结合基地,关键是让对方看到共赢点。”丁桂芝教授进一步补充,“就拿天津道可道物流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和天津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举例,前者企业规模不大,我让他看到实现工学结合,在校内建立联合的实验室后可以充分利用的校内资源;而后者600多人的规模,对人的需求很大,这必定带来人力方面的高成本,而我们主动提供人力资源,可以帮助他们缩短周期。所以双方建立工学结合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这是丁桂芝教授的自信,也是她在工学结合践行路上的体悟。凭借着她善于与企业合作的能力,除了上述两家单位,坐落在北辰科技园区的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国安防领域占有领先地位的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成为她所在院系的产学合作单位。此外,她还整合中国软件行业协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大型IT培训机构、天津华苑软件园、高职校教师等资源,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培养双师教师。
由于产学合作工作突出,2005年底,天津市科委奖励学校产学合作项目15万元。2007年,她被学校授予工学结合突出贡献奖。
“现在我还只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教育者,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这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从高职教育的沃土里,我收获很多。但我更希望我能为它贡献更多:能在这片沃土里孕育芬芳,让我的学生浸润其中;能在这片沃土中孕育师魂,引导着我的学生……”——这是丁桂芝教授的梦想,带有近乎承诺的庄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