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2009-06-15侯宝东朱晨谢岱仪陈卫珍冀玮刘炳勤姚卫光
侯宝东 朱 晨 谢岱仪 陈卫珍 冀 玮 刘炳勤 姚卫光
摘 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现状,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以及男女生之间相关认知情况的差异,为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以广东省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3个院校在校大学生共95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东省大学生普遍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他们普遍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结论 引导在校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认识,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知识教育。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认知 大学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事件的发生是让人刻骨铭心也是叫人深思的。2003年的SARS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以及2008年发生的手足口病、四川地震、三聚氰胺事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普遍具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对外面的世界有着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关注性,特别是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情况,我们于2008年5月在广东省部分高校组织了这次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广东省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3个院校在校大学生共950人,回收866份有效调查表,其中医学院校310份(包括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医学院、广州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非医学院校556份(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嘉应学院)。
1.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根据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及相关知识、了解突发卫生事件的途径、学校对卫生知识宣传教育重视程度等内容。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自主选择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湛江师范学院、嘉应学院、汕头医学院的约100份问卷采取网络调查完成。
1.3 统计分析方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调查结果经编码后输入计算机,用 SPSS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50份,收回897份,回收率为94.4 %。剔除无效问卷(无效问卷:A 空白、B答题率小于50 %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有效问答率为96.5%。 实际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2.2 总体情况
2.2.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认知
2.2.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知晓率
2.2.3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
2.2.4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性2.2.5学校和社会宣传活动和力度
2.2.6通常与希望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方式
2.3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的差别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认知情况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有显著差异(P<0.01),医学院校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认知正确率(47.42%)比非医学院校(20.32%)高。对《预案》知晓率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学生间无统计学差异。关于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性,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的学生认知较为一致。有关学校和社会宣传活动和力度,医学院校(67.7%)比非医学院校(59.2%)有更多学生认为社会宣传力度不够。(见表2)
2.4 男女生相关问题的差异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认知男生和女生间有显著差异(X2=7.39 ,P<0.05),女生(35.13%)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认知正确率比男生(26.51%)高。而医学院校男女生对该问题认知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预案》知晓率女生(22.1%)相对男生(31.7%)知晓率更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男女生认知较一致,84.4%的男生和86.4%的女生选择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保持警惕。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性上女生(91.8%)相对男生(81.0%)更加认为有必要了解且有兴趣了解。社会宣传活动力度,女生(70.5%)比男生(56.5%)更加认为现在宣传的力度不够。认为学校的相关活动开展较少或从未开展的,男生(57.7%)女生(62.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3)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这一方面是自身的危机意识淡薄,没有主动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最基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教育工作没能及时有效的开展。长期以来,由于“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医学院校及学生在思想上都更加注重将来能带来直接效益的临床课程,比较轻视预防医学课程,学生不认真,不爱学,教师也逐渐丧失了热情[2]。非医学专业的院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就更加不够,导致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很低。
多数同学认为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是必要的,并对可能发生的事件保持警惕,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值得怀疑。作为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力军,高校学生往往是最初的反应者和信息的提供者,尤其是医学生在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救治过程中,接触传染病病原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会多,风险大[3,4]。多数同学认为学校和社会宣传活动很少开展或力度不够,而他们最希望且经常从网络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
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在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认知率、《预案》知晓率两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女生更对定义有更多的感性理解,了解的角度更为全面;而男生却把注意集中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方面。而在对于《预案》知晓率方面,男生更加关心时事,对法律知识更加敏感。
自非典以后,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更应选择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将这只后备军武装起来,使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目前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一个适合大学生层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网站,把正确的、科学的知识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2)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己任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进行时事教育,提高危机意识。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2003年SARS,近几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以及汶川地震等事件时刻警告着我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时就会发生;社会或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演习,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3) 学校应在平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教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条件稍差的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印发适合大学生的宣传手册。医学院校应当发挥好这发面的优势,在开展好本校的教育之后,积极和邻近的非医学院校交流,在帮助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教育的同时,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4)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教育的时候,应该结合医学院校学生和非医学院校学生,进行不同的层次的知识讲授;也要注意男生和女生在学习兴趣和能力方面的相关差异,合理的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5)可以在社会、学校开展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5
[2]孟军,谭春梅,董柏青,等. 2002~2003 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11(1):15
[3]郭振民.在校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5: 95~96
[4]刘菲菲,周彤,古小明.南昌市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