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优势专业 突出实践教学
2009-06-15教务处
教务处
北方工业大学坚持把教学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其中,“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和“大学美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产品设计》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教材,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层次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力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深化分层模块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工科数学教学质量”等5个课题分别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两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此外,学校目前已拥有6门市级精品课程、6个市级重点学科、33门校级精品课程和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支优秀教学团队。这一切都是学校几年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的丰厚回报。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高校的教学质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这项工程,就必须举全校之力,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一、明确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
在经过了“十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之后,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转型期,工作重点开始从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向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方向发展。在这一前提下,学校将今后的主要任务概括为“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办学特色,增强科研实力”。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2006年召开了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会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学校的重点发展方向是继续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明确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及主要措施等。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学校切实贯彻会议精神,真正做到了政策落实、责任到位,使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细则
在具体的实施办法上,学校充分立足自身特点,结合自身办学基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
1.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从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相继制定了《北方工业大学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北方工业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教学质量工程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加以建设。近几年,学校提供了600万元配套经费支持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占60万元,优先保证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
为鼓励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学校还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设立“北方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每年组织评审一次校级精品课,对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的课程组教师给予奖励;对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的建设项目给予等额的配套经费支持;建立专门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为精品课程课堂录像的拍摄、剪辑和课件制作上传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
以国家级精品课“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为例,依照“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及相关的绿色电源实验室建设,在资金投入、教学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自2001年起,学校已累计投资450万元,建成了500平方米的“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和专用实验室,购置了许多先进的仪器和测试设备。此外,学校计划在2008年~2011年以重点研究项目的形式投资300万元,开展功率变换的瞬态分析、优化与功率集成等方面的研究,以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精品课程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两门,北京市级精品课6门,校级精品课33门。这些课程都是各个专业领域最核心的主干课程,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骨干作用。学校大力建设这些精品课程,有效带动了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充分立足自身特点,在办学中继续加大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不断培养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理、文、经、管、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学校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立足自身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现实,以国家级精品课“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为龙头,带动全校大电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是北京市十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经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电子信息、电子通信、电器自动化等比较齐全的电类专业,在交通信号处理、电子产品性能检测、绿色电源等方面形成了科研特色。学校李晋宏教授、李正熙教授因在自动控制工程和交通信号处理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分别于2004年、2006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张卫平教授带领电力电子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8个,主持设计和调试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主火炬照明系统运转正常,保证了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2008年,学校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为学校继续坚持发展优势专业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契机。
二是长期坚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形成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并长期坚持,不断发展。1995年,学校被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在1998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专家对学校文化素质教学特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融入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两次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充实文化素质教学的教学学时与内容。在课程建设上,20多年来,学校一直将“大学语文”和“大学美育”作为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出版了《大学美育》、《大学语文》、《艺术设计审美基础》等23部教材。其中,2001年,学校教师主编的《文学鉴赏导读》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教材。2007年,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大学美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同年,学校出版了首部由大学生自己谈素质教育的图书《大学生谈素质》,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为此题词“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成才以素质为本”,予以肯定。
同时,学校在文科学生中开设“高等数学”、“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促进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交融。为拓展文化素质教育,学校开设了“艺术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学”等1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长年坚持开展科学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四大节”活动,连年举办“文化素质教育名家系列讲座”。以“大学美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和以“文化素质教育名家系列讲座”、“四大节”为主的课外文化活动,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学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教学过程中重视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建立了电工电子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场总线与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各实验中心、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和内容到实验室做实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机会,不断开展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性实验。由于学校长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与此同时,学校还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共建,在校外建立了一批适合学校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实践、实习的基地。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认同,使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学校从优化专业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所形成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有机地结合教师的课题、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尽快尽早地接触工程实际、社会实际、科学前沿。此外,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学校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范围和北京地区的各种竞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北京市属市管院校中居于前列。
四是学校大力加强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以不断增强的师资力量保证并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学校一直十分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高度关注教学科研优秀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已有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4名、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学术创新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已建成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这些优秀的教师和教学团队在教学一线工作中发挥着中坚和骨干作用,一方面能够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另一方面能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教师相结合,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增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此外,学校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将教师的精力更多地引导到教学工作中,如将本科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上岗、考核的重要门槛,在职称评聘的过程中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等措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即使科研成果达不到学校规定的条件,照样可以晋升高级职称。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激励和保障机制,对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运用绩效进行动态监控,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执笔人:李颖)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