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中共对接管与改造高等教育的思考

2009-06-15余君刘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中国共产党

余君刘

摘要建国初期,中共在接管与改造高等教育的工作中酝酿了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格局,提出接管和改造要遵循缓步进行、有先有后、新旧区别对待、公私统筹兼顾的方针。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具有局限性,但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

关键词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中国共产党;接管与改造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63-03

建国初期,中共开始对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进行接管和改造,高等教育也在新的制度下开始了它漫长的变迁之路。1949-1952年,中共对于高等教育的接管与改造是其在高等教育建设上的最初尝试,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其中,中共关于接管和改造高等教育的思考为当时接管和改造工作确立了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影响了后来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或是文化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关于建国初期中共高等教育接管与改造的思想,却常常被忽视,笔者试对此作初步探析。

一、新民主主义高等教育格局的酝酿

新中国成立后,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41到48条在宏观上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了方向性的规定。这些规定既为新中国教育的接管与改造提供了指导思想,也构想了新中国教育的大致蓝图,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格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新的国家建立后,教育当然要为之服务。因此新中国的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新民主主义特征:一方面要为工农服务,另一方面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工农服务”

“教育为工农服务”是当时确立的教育方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明确指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离开这个方针,我们就会出偏差,就会犯错误。”教育为工农服务,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和党对教育现状基本认知的必然结果。

教育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指出:“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但当时的教育现状是,作为国家政权主体工农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十分低。钱俊瑞指出:“全国现有大学和专科学校共约二百所,学生约十五万人;中等学校共约五千所,学生约一百五十万人;小学约三十万所。学生约二千余万人。这些学校除老解放区的小学和中学已有极大多数的学生是农民工人的子女以外,其他地区的各级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是中农以上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上的子女;占全国人口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农大众及其子女基本上还被关在学校门外。”面对不容乐观的工农教育现状,为工农开门成为教育工作中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为此,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将工农教育问题列入国家教育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马叙伦在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是发展和巩固这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并提出:“正确地开展工农教育乃是全国人民,首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

在确立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总规划之下,高等教育也加人了为工农服务的行列。为此,党批评了长期形成的认为工农脏,不配住大学的错误认识。钱俊瑞指出:“实际上新中国的大学,谁最配住呢?是工人农民最配住。因为工农是国家的主体,是建设的主干,因为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使之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坚强骨干,是我们极其重要的事情。”并提出:“现在的大学生都应该是将来为工农服务的干部”,“大学之门,必须为广大工农青年和工农干部敞开”。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工农高等知识分子,“第一年招生一千四百人,多数是参加革命工作八年以上和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以及工龄三年以上的优秀工人。”钱俊瑞指出:“我们的一切大学和专科学校都要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榜样,逐渐地但是坚决地吸收有适当程度的工农青年与工农干部入学,并且给他们特别的照顾。”

(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也是当时教育接管与改造的一个主要目标。钱俊瑞指出:“新经济是新文化的基础,新经济的建设将为新文化的建设造成必要的先决条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新文化给予新经济伟大的指导与推动。”从这一理论出发,逻辑的结论就是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因此,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马叙伦提出:“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全国的环境和条件,密切配合整个国家的建设来部署我们的工作。”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更是被突出地强调其改造要朝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发展。

其实,早在1949年教育部召开华北京津十九院校负责人会议,讨论高等教育改造方针时,就提出对于高等教育“改造的方向是一切服务于国家的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1950年,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更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首先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马叙伦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而首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为经济建设乃是整个国家建设之本。我们的高等学校既然以培养高级的建设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我们的高等学校里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并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专门的科学技术教育。”会议强调高等教育“无论在其内容、制度、方法各方面,都必须密切的配合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防和文化的建设,必须很好的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首先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提出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即将转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经济、国防与文化的建设工作,但建设人才奇缺。仅以1952年为例,“按照原有工科院校的招生规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只能向国家输送4-5万名毕业生,不足当时工业建设所需人才的25%”。从1952年1月3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理、工学院三年级学生提前毕业问题的几点指示》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巨大压力。这个指示提出,为了今后几年内大批高级工业建设干部的供应问题,为着解决1952、1953两年的急需问题,拟将理、工两院若干系中原在1953、1954两年暑假应届毕业的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恢复阶段,需要人‘急,需要才‘专,这是事实。”“高等教育只能根据我们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建国之初,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教育格局的设想明确了接管、改造、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也为后来教育领域的接管与改造工作确定了方向,随后的各方面工作基本都

围绕这个中心开展。

二、对接管与改造高等教育具体操作的思考

高等教育接管与改造的具体操作是更为实际的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平稳过渡。当时高等教育,就地域而言,分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就性质而言,又分为公立和私立。同时,高等教育内部诸如教师、学生、课程等需要改革的问题也很多。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注定了接管与改造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此,需要确定正确合理的接管改造方针。

(一)缓步进行

中共领导普通高等教育的经验还远远不够,因此,接管与改造高等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缓步进行。《共同纲领》第46条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毛泽东、周恩来都认为改革旧教育是一项艰巨任务,一再强调必须经过各级教育不断改革,积累比较成熟的经验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而不能性急,应该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

周恩来批评了旧教育改造工作中的急于求成思想。他说:“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如果急于求成,形式上好象肃清了,而实质上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马叙伦、钱俊瑞都重点地论述了这一问题。马叙伦指出:“我们对于旧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而这种改革正如我们的共同纲领所规定,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进行。这样,在我们面前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全国教育的制度,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在缓步进行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在最初接管城市时,没有立即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造,只是维持其存在,迅速复课,然后再逐步进行必要的改造。

(二)有先有后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的发展因区域性以及具体办学条件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因此,中共对高等教育的接管和改造工作提出有先有后的改造思路。

建国前,周恩来就提出,“教育改革不能漫无计划,兴之所至乱搞一气,要区别轻重缓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在有些问题上要善于等待。”那么,如何具体区分和对待这些问题呢?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马叙伦提出先是对全国各地教育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找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再制定计划的思路;要求各地区给中央做系统的情况报告,提出各地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一些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则暂时维持现状,逐渐加以改造。他强调:“我们主张凡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获得解决的问题,如全国各级教育的学制、课程、教材等等问题,就不应采取急躁的措施,要求加以立即的和全盘的解决,但同时我们又应当即刻开始准备工作,以便及早的即使是初步的解决这些问题。”在之后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对于高等教育接管的先后问题,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其中,被放在第一位的是高等教育领导权的问题。解放初期,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或文教部领导各所在地高等学校,随着政权进一步巩固,中央教育部要逐步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直接管理。因此高等教育的接管和改造,首先要逐步实现统一和集中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对全国公立高等学校在方针、制度、设置计划、负责人任免、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应该负有领导的责任。第二步,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需要。第三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编辑高等学校的教材。

(三)新旧区别对待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有新解放区和老解放区之分,据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统计,全国高等学校计200余所,其中新解放区的原有高等学校占85%,老解放区的新型高等学校占15%。只有制定适宜的政策,才能保证它们顺利接管。对此,中共提出了新与旧区别对待的思路。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老区教育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而“新区教育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此外,必须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如何改造?1949年召开的华北京津十九院校负责人会议讨论高等教育改造方针时指出关注思想改造这一点,提出:“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在新区学校安顿以后中共也一再强调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对新区学校安顿以后的主要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起革命的人生观”。

(四)公私统筹兼顾

在旧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高等教育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立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私立的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在这些私立高校中,一类是国人以私人、私人团体的身份创办的私立学校;另一类是外国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学校。中共对于公私学校的改造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周恩来、郭沫若、马叙伦、钱俊瑞等领导人对这一问题都专门论述过,并提出了公私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当时的条件提出了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除极坏者应予取缔或接管外,一般的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在教育方面,也要‘公私兼顾。”马叙伦在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对私人办的私立高等学校,除办理成绩太坏者外,一律采取积极维持和逐步改造的方针,对于其中成绩优良而经济困难的院系,一定要予以可能的补助。”在改造的过程中,因为有一些私立学校面临着学生失学、学校停办等问题,又提出“私立学校中,办理成绩较好,经多方设法而仍无法维持者,政府应予以适当的经费补助,少数办理太坏而确实无法维持和改造者,可劝导其和其他学校合并。”

责任编辑谢科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中国共产党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应对自然灾害工作中社会互济的历史考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