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009-06-15陈颖
陈 颖
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这门语言的精华。要把英语谚语翻译成确切的汉语,我们首先要明白英语谚语的准确意思。由于说英语国家和中国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谚语便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就必须非常熟悉英语谚语所反映出的该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本文指出翻译的“度”是英语谚语汉译中最重要的,并对谚语的定义,英语谚语的理解、翻译的方法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文化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79—03
英语是一种博采众长的语言。英语的民族文化更是熔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炉。所以,要了解英语民族,要学习英语语言,不可不重视其谚语。
1.我们要研究谚语的翻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谚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而英国出版的《朗曼现代英语词典》(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则给英语谚语做了这么一个解释,说它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表达人们智慧的简短格言。它语言凝练,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记忆。”(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从上文我们不难看出,英语谚语也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人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智慧和启示。
2.谚语作为民间文化形式的一种,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不同语言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便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要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它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正确理解英语谚语,就必须和使用英语谚语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生活习惯及文化传统相联系。
(1)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来看
英国是一个岛国,在英国没有哪一个地方离海洋的距离超过了一百一十英里,因此英国人都喜欢海洋,他们的生活和海洋及水运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很多谚语都是以海洋和水运事业为题材的。例如:
①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
②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欲寻珍珠,必潜水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来自《圣经》的谚语及有关上帝和魔鬼的谚语
《圣经》在英美等国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宗教著作,也是一部很有名的文学翻译作品。《圣经》里面有些名句,为大家所喜闻乐用,天长日久就成了英语谚语的一部分。例如:
①A soft answer turneth away wrath.婉言可以释怒。
②Gossiping and lying go hand in hand.爱说长道短的,必然会撒谎。
而且在英国和其他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和民族,人们信奉基督教,上帝和魔鬼的形象家喻户晓,所以在英语谚语里,有着许多以上帝和魔鬼为题材或比喻的谚语。例如:
①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②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3)从风俗习惯来看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谚语的产生便与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就很难确切了解谚语的含义。例如:
①Between two stools one falls to the ground.脚踏两只船,早晚要落水。
这条谚语就和英国水手的生活习惯有关。原来在英国的水手中间曾经有这样一种习惯:老水手欢迎新水手时,常在两张凳子中间放一个装满水的浴盆,凳子和浴盆上铺盖着一块绿布,两张凳子上各坐着一名老水手使布保持平直,然后请刚上船的新水手坐在他们中间以示欢迎,等新水手一坐下,两个坐在凳子上的老水手立即站起来,新水手便跌入水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②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客自来。
从前流行着一种风俗。常在商店的窗口外面悬挂某种东西作为该店经营某种物品的标志。如挂一块地毯表示出售家具;扎一小捆稻草表示卖牡蛎;挂长藤则表示是酒店。这就是这句谚语的由来。
(4)从源于希腊语,古英语或方言土语的谚语来看
有些英语谚语来源于希腊语,古英语或方言土语,要了解其中的涵义更是困难。只有充分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
①From clogs to clogs is only three generations.从贫穷到贫穷只有三代。
这是一句苏格兰北部的一句谚语。“clogs”是苏格兰北部早期的工人穿的木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使子女过上好日子而拼命工作赚钱,子女们就会将他辛辛苦苦积蓄的财富挥霍一空,轮到他们的子女时,就又得穿木履,当工人,自食其力。
②There is a beild aneath an auld mans beard.老人身边最安全。
这是一句古英语谚语。“beild”意思为“shelter”,“aneath”和“auld”分别是:“beneath”和“old”的古体。若弄不清这几个古体词的意思,这句古英语谚语便无法翻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译为“老人身边最安全”或“跟着老人保险”。
3.在充分了解英语谚语之后,我们就该着手于进行翻译了。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有的还带有深厚的民族特色。这不但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而且还要求译文的语言通顺流畅,译文语言要有谚语的味道。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但也有人主张谚语翻译时应以“意译”为主,而这必须常常“借用本民族所熟知的形象或借喻”,否则中国读者很难领会其中的含义。笔者认为在英语汉译中若以意译为主的话,是必会失去英语谚语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法,而丧失了原文的韵味。例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这句话若用意译,翻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当然也可以;但若用直译,译成“盲人国里,独眼为王”,不但译出了同样的思想内容,也保留了同一思想内容的这种形象而又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读者同样也不会觉得难理解。其实已经有很多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已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所应用,而且起到了丰富汉语的作用。例如:
①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②All roads leads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2)意译法。直译法是英谚汉译的主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方法。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后,很难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或因谚语所涉及到的某些典故不为中国人民所熟知,若直译后还需加注脚或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宜采用直译,而采用意译。意译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便于行文,可以避免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而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
①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时。(若这句直译成“人人袖字里都装着个傻瓜”,读者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②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若直译成“忧虑杀死猫”,那么读者就会对这种说法感到奇怪,不得其解。原来按英国人迷信说法,“猫有九命”(A cat has nine lives.)比喻猫的生命力强。忧虑能致有九条命的猫于死地,更何况只有一条命的人呢?)
(3)套用同义的中国谚语。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常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谚语的汉译就可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有两种:一种是属于直译的范畴,即译本保持了原文的形象,比喻或说理方式。例如:
①.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②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另一种套用同义汉语谚语,属于意译的范畴,即双方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都很不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例如:
①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w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扬。
②One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粗瓷碗雕不出细花来。
(4)直译兼意译。有些谚语在直译之后,含义还不太明显。为了能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可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直译之后,再将含义译出,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①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②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
4.由于要将英语谚语翻译出来是件难事,要保持英语谚语原有生动地形象、比喻及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忌望文生义。谚语语言内容丰富,有的构成复杂,含义深刻,常需要仔细推敲,才能弄清真正含义,否则往往会把意思弄错。例如:
①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这句话若望文生义,便会理解为“佛要金装,人要衣裳。”但这句谚语却有更深一层的意思:“said of an overdressed person who does not really up to his of her clothes.”即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而过分打扮的人,含有讥讽的含义。因此这句话可直译作“好的衣裳只能打扮出好的外表”。
②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这条谚语从字面上可译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仔细推敲,我们便可发现这句谚语的实际含义是“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slander him,and the bad reputation will remain”,即“一旦给人加个坏名声,他就永远洗不清”。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渊源不同,造成东西方人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这句,若按字面意思,很容易把它与汉语中的“亡羊补牢”对等起来。“亡羊补牢”是汉语古谚“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的一部分,意思是说,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含有积极的含义。而“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是英语谚语“It is too late 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的一部分,意思为“为时已晚”,是消极的含义。所以两者的意思不相当,倒是“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这句英语谚语与“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这句汉语谚语含义相当。
(2)注意民族性。任何民族的谚语都具有该民族的特色,因此我们在谚语翻译过程中就应该保持原民族的语言特色。如果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顺”和“地道”,常常给英语谚语带上一些汉民族的特色,结果不仅不会使人感到“顺”和“地道”,反而使人觉得有点别扭。特别是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时,更应该注意到它的民族性,注意到一个“度”的问题,使翻译后的谚语既可以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所理解,又保持它原有的形象、比喻及独特的表达手法。
如果有些英语谚语从形式到内容与中国谚语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翻译此英语谚语时便可直接套用同义的中国谚语。例如:
①Who is contented,enjoys.知足者常乐。
②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祸不单行。
而那些与英语谚语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很不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的汉语谚语则不宜过多地套用在英语谚语上。若原英语谚语能直译过来,而又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也不显得文字拖泥带水的话,还是以直译为好。这样不但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比喻和修辞色彩,还可以使中国读者领略到其独特的表达手法和“异国情调”。例如以下的谚语便是以直译为宜,而不宜用汉语谚语。
①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直译:鱼要腐烂头先臭。
套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②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
直译:一回烫伤,见了冷水也心寒。
套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注意口语化。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因此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特点。所以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应保留谚语这一个特色。若把它译得文绉绉的,一般群众就无法理解,这样就失去了谚语的语言风貌。例如:
①Waste not,want not.
俭以防匮。
不浪费,不愁缺。
②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
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好的结果。
从以上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译法显得文绉绉的,过于文了一点,人民群众不易看懂;而第二种译法则简单明了,显不出口语化的特点,正符合了谚语大语言风貌。
(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大凡谚语,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且谚语措辞典雅,句式整齐,又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押韵和辙,朗朗上口。因此谚语的翻译就应充分的体现这些特色。例如:
①He knows the water the best who has waded throughit.要知河深浅,须问过来人。
②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以上的这两句谚语的汉译都充分体现出谚语语言凝炼,简洁,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这些特点;而以下的两句谚语的汉译,在文字上似乎还需再三斟酌。例如:
③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
布丁好坏,尝尝方知。
④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
技术拙劣的工人抱怨自己大工具。
拙匠常怨工具差。
在以上这两句谚语的汉译中,第一种译法也通顺流畅,但却无谚语语言大特色,念起来没劲。这样便会引响到谚语的表达效果;而第二种译法则充分体现了谚语语言的特色,因此要比第一种译法更胜一筹。
因此,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谈英语谚语的翻译,了解英语谚语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译出英语谚语的真正含义,又要保持它原有的形象,比喻及独特的表达手法,还应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接受。特别是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时,更需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若不达到这个“度”,则中国读者无法理解其含义;若太过,则会显得不伦不类,使人难以接受。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时,掌握“度”的分寸犹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刘云波.英谚汉译法的几点看法[J].外国语,1995,(6).
[3]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外国语,1990,(3).
Discussion about the English byword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CHEN Ying
(Fujian No.2 light industry school,Fuzhou 350007)
Abstract: English byword is Englishessence of this language.To chase Englishbyword translation becomes the accurate Chinese language, we want understand accurate meaning of English byword first.Because speaking different from China exist the difference on the culture, so there will be to the byword then comprehension in nation of English.So we must acquaint with the that English byword reflect very much of should national history, geography, politics and society customs and habits etc..This text point out that" degree" of the translation is themost important, in Englishbyword 汉 that translate, and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byword, some familiar mistakes appear in the method an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of the comprehensi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byword carried on to elaborate.
Key words: English byword; translation; the view of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