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09-06-15袁媛
袁 媛
摘要:本文主要从探索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回族舞蹈教学体系,该体系重在实践和创新,以实践带动作品创作,寻求一条传承、创新回族民间舞,繁荣和发展回族舞蹈文化的途径,同时对培养具有回族舞蹈教学、编创、表演能力和修养的舞蹈人才,有较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回族舞蹈;传承;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K825.76“213”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2-0586(2009)02-0157-02
面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世界民族文化,如何继承、发展我们的回族文化,打造回族舞蹈精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作为民族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地域与民族的特点与优势,赋予我们弘扬和发展回族舞蹈的责任与使命,为创新、发展回族舞蹈文化寻求一条具有现实作用的途径,即探索创建回族舞蹈教学体系,打造回族舞蹈精品。
首先我们认识到回族舞蹈的教学可以反映出回族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关系到培养回族舞蹈人才、传承回族民间舞蹈、繁荣和发展回族舞蹈艺术的大计。因此,改革民间舞的教学,搞好回族舞蹈教材建设,培养有回族舞蹈教学、编创、表演等能力和修养的舞蹈人才,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高校服务社会、服务民族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为此,在教学中针对回族舞蹈的教学与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一、整理、选编回族舞蹈训练教材,为丰富回族舞蹈元素。研究与传承回族舞蹈语言。构建新途径
我们知道,回族舞蹈没有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千百年甚至更久远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虽然我们的前辈和几代编导通过奋斗、拼搏,使回族舞蹈从无到有,并有了发展、创新,也曾登上了中国舞蹈最高领奖台。但在今天大文化、大繁荣的形势下,我们还是显得比较薄弱,可以看到在一些作品的创作中,由于舞蹈语言的匮乏,导致语汇运用缺少变化,影响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回族舞蹈教材体系的建立,既可挖掘整理已有的元素,又可发展、创造新的舞蹈元素,丰富回族舞蹈语言。
一部完整的、优秀的回族舞蹈教材,除了对回族舞蹈传统和遗产的系统研究与继承之外,也应该是综合舞蹈艺术各学科的成果,集中体现民族地区和民族学院的舞蹈文化的最高水平。因此学习借鉴其他民间舞教材的演变情况,以开放的胸襟,研究现代的、外来的文化艺术,吸收别的民族艺术精华来融入、壮大回族舞蹈艺术。
(1)首先把民间固有的、自然零散的、自娱性的回族舞蹈形式中典型性动作元素,归纳整理,作为回族舞蹈基本元素训练的一部分,如步伐训练中全脚掌、半脚掌的“屈伸步”,手、腕动作中的“花儿手”、“平腕花”等,头部动作如“摆头”、“点头”、“摇头”、“碎摆碎摇头”等等,在原有元素基础上赋予新的审美意识,融入不同的节奏特点、情感特征,增强观赏性和感染力。
(2)从回回人的生活习俗、服饰、宗教信仰中提炼人体动作与情态,进行改编、重组。如:做礼拜的动作姿态,唱花儿时的“托耳手势”,见面施礼道“色俩目”时的动作情态等。提炼出能表现回回人性格、气质的姿态组合。另外在回回人的服饰中,盖头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有着极强的表现性和观赏性,加入具有伊斯兰风情的腰胯动态,可作风格性表演组合。
(3)从回族地区民间流传的一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捕捉舞蹈形象,提炼主体动作,进行风格性组合的编排。如“踏脚”、“碰手镯”、“羊响板”、“口弦”等等,使教材结构内容充实丰满。为回族舞蹈的创作积累素材,也为我们的舞蹈寻求崭新的、生活的、更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语汇坐标。
二、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通道,遵循“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时代”的创作理念,打造回族舞蹈精品
生活是舞者之根,中国回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独特生活习俗的民族也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我们必须扎进生活中,从回族人民的宗教礼仪、民俗风情、生活、劳动场景,以及服饰捕捉素材,塑造回族新一代的舞蹈形象。
但我们又不能把生活中的原形直接搬到舞蹈上去再现。要从你选择的某个角度去发现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使“原生态”的语汇达到艺术的升华和发展。并且,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段、舞蹈语汇上做到独特、新鲜、形象。
其时,对于创作者来说,每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创作者本身的一次情感历练。舞蹈《心泉》就是在长期生活、相处、交流中,强烈感受到回回人那内心深处最神圣的宗教情愫,从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中折射出他们的心灵世界。神圣的“邦克”声,每日五次“礼拜”必修的功课,礼拜前纯净、虔诚的沐浴净身,以及在生活中,回族妇女讲究洁净。无论“小净”还是“大净”都离不开“汤瓶”,“汤瓶”中的水清净明透,代表着他们如水的心境。
舞蹈语言的创编是以生活中的体态与情态做基础的。如:做礼拜时的动作姿态、小净中的动作等元素,加入固有的回族舞蹈元素提炼出符合人物形象的体态和主题动作——身体前倾撅臀,塌腰昂首,怀抱“汤瓶”,半脚尖碎步疾走,绕耳抚额等。而舞台调度不停歇的流动,大幅度穿梭行走,作为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境,来表现她们在向往和平安宁的心路上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程,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洗去一身尘埃,走近心中崇高的精神境界。运用舞台调度的“流畅化”“意境化”产生一种独有的“语境”做到“境”中有“意”,来写意人的心灵世界。
舞蹈音乐吸收了阿拉伯音乐中的元素,加上提取了回回人做礼拜时“邦克”中的元素,创作了主弦律,用交响的配器手段,管弦乐演奏,并用女声的“哼鸣”衬托出了一种“心颂”的感觉,以此来刻画人物。
《剪花花》的创作题材表面看是来源于民间剪纸,但又不完全是形式化的生活再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贫困,但那里的回族少女朴实聪慧、心灵手巧,保存着传统的民间工艺,尤其擅长剪纸和刺绣,她们生活的贫困与心灵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舞蹈语言的提炼、创作,借用了富有创意的生活语态,自然和谐地“嫁接”了固有的回族舞蹈元素和时尚元素。构成了“剪花花”独特、形象的舞蹈语汇,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和充盈着生命的张力,也是回族舞蹈语汇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舞蹈从创意到内涵,从语汇到情趣,从形式到细节,不再只是生活原形的再现。而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体验。用舞台美术作了情景的铺垫,采用了“虚”与“实”的结合,展现舞蹈所要诉说的情景与内容。
回族舞蹈《啊吆喂》的创作元素,来自于流传在宁夏回族聚集地流传的习武活动“踏脚”,这个武术活动完全是集体拳脚演练和个人对抗的格斗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展示出的是男人的雄壮与骁勇。《啊吆喂》是方言中的—个叹词,一声娓娓多情的“啊吆……喂”是发自回族妹妹心中对哥哥的欣赏与倾慕。
《啊吆喂》中男性的舞蹈元素,完全来自于“踏脚”中的动作,女性的舞蹈元素来自于回族舞蹈特定的屈伸步、花儿手等,重组、改编、设定符合人物形象、心理情感的舞蹈语言和舞段。
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风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论是回族舞蹈教材的选编工作,还是作品的创作,都不能只停留在挖掘上,更不能固守,一定要创新。融入现代人的情感,要有时尚的创作理念,在舞蹈构思、人物刻画、语言表达等表现手段上更要符合现代人的情感、审美,才能被人们去接受、去欣赏、去感动。
“人睢求旧,物惟求新”,这是世界发展规律,也是艺术发展规律。在这一方面,我们已作了一些努力,但远远不够,我们要用兼容的态度去对待、研究和吸收别的民族艺术精华来融入、壮大自己的民族艺术,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