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古义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2009-06-13金小栋

现代语文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赵 修 金小栋

摘 要:本文从词语的古义出发,指出了《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方面的失误,希望对此书将来的修订工作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词语古义 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现代汉语方面最具权威性的辞书之一。它凝聚着我国几代语言学家的心血,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工程太过浩繁,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小的失误。比如由于语言的传承性,古汉语中的很多单音节成词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被继承下来,不过它们的很多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作为构词语素,较少单独使用。又由于《现汉》“分析意义以现代汉语为标准,不详列古义”,从而使得这些古义在单字条目下较少反映出来,有时即使在单字条目里对某一古义有所反映,但在对由这一古义构成的多音节词条的释义中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希望对此书将来的修订提供一些参考。

一、单字条目下未列某一古义,在对由这一古义构成的合成词的释义中出现了失误

如“蛊惑”一词,本为同义并列式合成词,为“迷惑”义,“蛊”也为“迷惑”义。《尔雅·释诂》:“蛊,疑也。”郭璞注:“蛊,惑。”《玉篇·蛊部》:“蛊,或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杜预注:“蛊,惑以淫事。”《文选·张衡<西京赋>》:“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李善注引薛综曰:“蛊,惑也。”此义在后代仍有使用,如鲁迅《阿Q正传》:“又假使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阿Q便也不至于被蛊了。”《现汉》“蛊”字条下无“迷惑”一义,释“蛊惑”一词为“毒害;迷惑”,以“毒害”义释语素“蛊”。

又如,“惶惑”一词,也应为同义并列式合成词,“疑惑、迷惑”义。《字汇·心部》:“惶,惑也。”《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此惶字与惑同义,言恐君为子之所惑也。”《现汉》“惶”字条下无“疑惑、迷惑”一义,释“惶惑”为“疑惑畏惧”,以“畏惧”义释语素“惶”,大误。“惶惑”一词表示疑惑、迷惑义,后世仍有使用,如罗广斌《红岩》第二十三章:“他呆呆地站在书堆之中,惶惑不解。”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那些新战士没有看见过这场面,也没有鼓掌的习惯,他们都缩着脖子,惶惑地四处看。”以上两例中的“惶”显然与畏惧义无关。《现汉》中此类错误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二、单字条目下未列某一古义,在对由这一古义构成的合成词的释义中两义并出

如“志士”,应为有德操之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岐注:“志士,守义者也。”守义者,即有德操之人。又如,《吕氏春秋·遇合》:“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诱注:“志,德也。”《现汉》“志”字条下无“德操”一义,释“志士”为“有坚定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将“志”的“意志”与“节操”义并出,有失允当。不过在解释“仁人志士”时,作“仁爱而有节操的人”,并无“意志”义,甚是。

又如,“救火”中的“救”,本为禁止、阻止义。《说文·攴部》:“救,止也。”《集韵·虞韵》:“救,禁也。周官有司救。”《周礼·地官·司徒序》:“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郑玄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者也。”《晋书·刑法志》:“(造刑)所以救姦,所以当罪。”“救火”即灭火,文献有例。《左传·昭公十八年》:“陈不救火,许不吊災,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韩诗外传》卷十:“晋平公之时,藏宝之台烧,士大夫闻者,皆趋车驰马救火。”洪深《青龙潭》第一幕:“几十个人,拿了扁担水桶,奔到庙里来救火。”但该词《现汉》却释义为:在失火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护工作。将“救”的“禁止、阻止”和“救护”义并行列出,这种做法不恰当应改。

三、单字条目下未列某一古义,在对由这一古义构成的词语的解释中显得游离不定,即一处用A义,另一处又用B义

如“爱抚”一词,《现汉》释作:疼爱抚慰。显然,将“抚”释作“抚慰”义。又,其逆序词“抚爱”,《现汉》释为:照料,爱护。其中的“抚”与“抚慰”义无关。其实两词中的“抚”应为“爱”义,《方言》卷一:“怃,爱也。”《尔雅·释言》:“怃,抚也。”郭璞注:“怃,爱抚也。”又,《尔雅·释诂》:“,爱也。”《说文·心部》:“,抚也。”徐锴《说文系传》:“抚爱之也。”两词表示“关爱、疼爱”义,典籍有例。如《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张贤亮《灵与肉》:“他没有受过多少母亲的爱抚。”《宋书·后妃传·路淑媛》:“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祗事,而太后抚爱亦笃。”唐元稹《莺莺传》:“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又如,“勤谨”一词,《现汉》释为:勤劳;勤快。视“谨”为“勤劳”义;另,“谨”字条下:①谨慎;小心:勤~。显然两处释义矛盾。其实,“勤谨”中的“谨”乃“勤”的假借字,《管子·八观》:“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谨。”戴望注:“《太平御览·地部三十》引此作‘不勤。勤、谨古通。”《吕氏春秋·长攻》:“璧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于省吾曰:“‘谨读作‘勤。”晋司马彪《续汉书》:“司徒公一人,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谨俭、养生送死,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勤谨”的“勤劳、勤快”义在现代方言中仍广泛使用,“勤”字又作“紧”,如北京话、晋语、西南官话。

四、单字条目下虽然列有某一意义,且以某词为例证,但该语素在例证词条中的意义并非单字条目下给出的意义,而是另有古义

如“督”字条下:①监督指挥:~率。其实“督率”一词中的“督”并非“监督指挥”义,而是统率、率领,与“率”同义。《广韵·沃韵》:“督,率也。”《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粮尽退军,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徐珂《清稗类钞·战争类》:“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督率”表示“率领”义,典籍多例。如《春秋·襄公十四年》:“会吴于向。”杜预注:“盖欲以督率诸侯,效成霸功也。”《宋书·良吏传》:“弟交趾太守慧期、九真太守章民并督率水步军,慧度自登高舰,合战。”

又如,“护”字条下:①保护;保卫:爱~。又,爱护:爱惜并保护:~公物|~年轻一代。其实“爱护”一词中的“护”并非“保护、保卫”义,而是“珍重、爱惜、关爱”义,与“爱”同义。如《全晋文》卷二五王羲之《杂帖》:“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保护”《中古汉语读本》注解作“珍重;自爱”,又:“节近,感叹情深。得去月二十三日书,知君故苦日耿耿,善护之,往不?”“一日殊不叙阔怀。得书,知足下咳剧,甚耿耿。护之,冀以散,力不一一。”“诸弟兄问疾,深护之,不具。”以上诸“护”字也应为“珍重、自爱”义。“爱护公物”即爱惜公物,“爱护年轻一代”即关爱年轻一代,与“保卫”义无关。

五、单字条目下列有某一古义,且释义正确,但在词条的释义中有误

如“敬”字条下:①尊敬:~重。“敬”古有“尊敬”义,如《周礼·天官·大宰》:“二曰敬故。”郑玄注:“不慢旧也。”《潜夫论·述赦》:“群敬法则法行,群慢法则法弛。”且例证词条“敬重”之“敬”确为此义。但“敬重”词条下,《现汉》又释义为:恭敬尊重。却以“恭敬”义释“敬”,且“敬”字条下“②恭敬”,说明“尊敬”与“恭敬”二义,《现汉》已视为不同的两个义项,应改。

又如,“安适”:安静而舒适。其实“安适”中的“安”应为“安逸、舒适”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适一词表示“安逸、舒适”义,典籍有例。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明方孝孺《答许廷慎》:“足下本安适无所苦,而骎骎焉欲抉发奇秘与造化争也。”其实《现汉》“安”字条下“③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已解此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赵修 金小栋 湖北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45000)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词语研究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部分若干问题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与配例的关联性与认知效果分析
异式状态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谈谈词典释义的三条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