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009-06-12曾爱民
曾爱民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课程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建立学分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编写与课程模式相匹配的教材。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生;职业;工学结合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行,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与素质结构、教学装备、评估与反馈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方程,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而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目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适应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学校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入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就过去而言,大多数的高职教师都是按照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教学方式上大多采取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并且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就更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因此,面对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高职教学,我们要大胆的进行实践和尝试,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使高职教学达到一定的创新,本文试做这方面的初步探讨。
1 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考虑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市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并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设置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
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即教学设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制定高职教学设计,必须从高职特点出发,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并尽可能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②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③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④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⑤针对高职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在同一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⑤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3 课程模式采用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与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3.1 建立讲、学、练相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情境授课模式。
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来自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讲解、虚拟环境演练等综合性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突出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实现,为今后的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3.2 学习场地的多元化。
根据教学的需要改变原有单纯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分别在教室、实训基地、企业和工作现场实施教学,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讲解、讨论、练习的内容,可以在教室展开;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施现场教学,把实际工作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与工作岗位的零接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度,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如讲到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柱、梁、板 的施工方法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
3.3 推广应用项目法教学。将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课程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对项目的一项一项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施工组织、施工图预算、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等课程都可采用项目法教学。
3.4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切地负责特定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的市场调研、人际沟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能力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4 建立学分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设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修完学分后,选择其它专业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5 编写与课程模式相匹配的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份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勾通衔接,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教材编写工作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同时,教材建设要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鉴于原有教材的弊端,教师可以自编校本教材,按照项目法教学的内容,把相关课程根据需要整合到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补充到教材中。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另外,在教学计划上要做必要的调整,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冲破专业的限制,以社会需求为主,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加入专业课,选修课可跨专业选修课,保证在学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围绕市场需要的课程的编排,充分的满足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要。
6 考核评价
高职的考核评价要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技能上。考试除笔试外,还要采取口试、答辨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