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IT高技能人才供需分析
2009-06-11张晓云
张晓云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9-0103-03
摘要:陕西省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即西安软件园。陕西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超过半数。本文对IT产业发展和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IT类相关专业布局、IT类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提出调整陕西省高职高专IT类专业布局,以软件产业的发展为目标,促进软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IT类专业;专业布局;就业率;软件产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陕西省高校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大校多、名校多,综合实力雄厚。截止2008年,陕西省共有普通高校76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9所,在本科院校中,进入“211”行列的有院校8所,进入“985”行列的院校有3所。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高校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陕西省高等教育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而经济发展水平却居全国较后位置。全省高职高专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等与陕西经济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相适应性。本文以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IT类专业布局和陕西省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探讨高职高专院校IT类专业如何实施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1陕西省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布局及就业状况
陕西省目前包含本科院校、公办、民办及成教等院校在内的参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院校有近80所。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共开设专业种类260多个,覆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19个大类。设置IT类专业的院校数在专业设置总居前列,表1是陕西省普通高等高职高专专业设点前10位的专业。
显然IT类专业在学校专业设置数量中居首位,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排名第43位,也处于各校专业设点数的前列。表2是陕西省高职高专2005级专科生的毕业生数。
其中,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及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等较早设立的IT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居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的首位,而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是691、395和242人。这一方面显示近几年IT类专业还是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同,另一方面显示陕西在计算机新兴需求的人才培养上跟进速度比较缓慢。
陕西省2005级各专业就业率排序中,前10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毕业人数少于100人的专业,而针对毕业生人数大于300的专业,按照就业率(以不含灵活就业人数排序)进行了排序时前10种专业依然没有IT类专业,而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道路桥梁工程技士等毕业生人数近千人的专业其就业率并未受到毕业生人数的影响,这也印证了这几年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方向。表3是IT类专业就业率在各专业中的位置。
从表3知,陕西省专科学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等4个老牌IT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多,就业率排名靠后,而且灵活就业和非灵活就业率差距较大,这说明陕西省专科层次IT类专业就业状况不乐观,而且用人市场稳定性也较差。
2陕西省对IT类人才需求情况
西安软件园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软件园,是西安高新区负责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1999年6月1日,国家科技部认定西安软件园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6月西安软件园被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12月西安软件园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批准为国家软件出口产业基地,2006年10月,信息产业部、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2008年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软件园对IT类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西安软件园聚集了西安90%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产业发展年均增速达45%。2007年营业总收入155.2亿元,出口7588万美元,企业数量630家,人员规模5.1万人。在软件园的软件企业中本地企业占70%,日本和欧美占23%,国内省外企业占7%。
从软件园企业所承担的业务类型看,系统集成占35%,软件开发占31%,软件服务外包占17%,嵌入式占13%,IC设计占4%。软件产业涉及的领域主要有七个,各领域所占比例为管理26%,能源21%,通信21%,教育10%,交通7%,医疗6%,金融5%,其它4%。
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中,各类人员的比例分别是本科生占62%,硕士生占7%,博士生占2%,专科生和其它人员占29%。软件企业中各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软件开发、管理、软件测试和维护服务,各类工作所占比例为45%、29%、18%和8%。软件企业所用的工作语言有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语言所占比例分别是60%,22%和18%。在技术人员的岗位分布统计中开发工程师占70%,测试工程师占16%,软件架构师、开发监管人员、3D动漫和其他人员分别占7%、3%、1%和3%。
陕西省和西安市都非常重视软件园的规划和发展,相关领导多次表示“西安市政府要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那样发展软件产业”、“举全市之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要将西安打造成为中国的BPO之都”,目标是 “把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打造成为西安高新区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西安软件园软件及服务外包总收入预计达到400亿元,实现出口2.25亿美元,企业超过1600家,从业人员过10万人。
3IT类专业发展和调整分析
从学校专业设置、毕业生数量与毕业生就业率的关系分析,出现毕业生人数多,就业率排名靠后,而且灵活就业和非灵活就业率差距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前几年IT市场用人缺口较大,导致各校一窝蜂开始设置IT类专业,而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较弱。二是,IT类专业设置成本较低,在各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充时,IT类专业就是一个最宜于建设的工科专业。三是,随着经济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遍地开花,但是专业目录中IT类专业较少,现行专业名称较难反映现代各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状,因此,导致有些学校对专业培养目标较难定位或企业难以辨认其所需IT技术和学校现行专业名称的对应关系。四是,学校在专业内容设置上与用人企业的需求也存在有较大差距。
3.1调整专业布局
首先应根据软件产业需求,增加专业目录,如嵌入式、动漫设计、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放宽学校目录外新专业条件,根据全省IT类专业的设置总量、专业覆盖、专业就业状况制定宏观调整方案,合理调节陕西省IT类专业整体布局。
3.2强化学生就业观培养
从西安软件园的调研统计分析,软件企业现有技术人员中应届毕业生占17%,有2到5年工作经验的占37%,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17%,有1到2年工作经验的占27%。每年新招聘的人员结构中,应届生占27%,有1到2年工作经验的占43%。软件企业目前面临应聘人才多、满意人才少,且人才外流严重。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毕业生进入到软件企业之后人才流失比较显著,招聘时应届毕业生占27%,稳定在工作岗位的仅有17%,从软件园对离岗原因的调研可知,有24%是由于薪资,43%是由于个人原因,应届毕业生的薪资低于1000元的占15%,1000元至2000元的占45%,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薪资处于应届毕业生的末端,因此,对于专科应届生加强学生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稳定性相关的基本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在一年内有近10%的流失量,但是软件企业中应届毕业生和有工作一至两年经验的员工占34%,这充分表明如果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且树立一种积极的、坚韧的就业观,则就业状况就会得到有效改善。
3.3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软件园每年在人员招聘时,有约12%的人员来自培训机构,表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经过专门实训机构培训的人员受到企业的欢迎。学校从工作过程对专业能力需求出发,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实训上应尽快与实训机构合作或引入生产性仿真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培育和锻炼符合工作过程需求的工作能力。
3.4加快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从西安软件园的调研统计分析,在软件园企业对职工的技术培训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语言培训占25%,其中日语占12%,英语占13%。计算机专业中C++占18%,数据库占15%,.Net占15%,Java占24%。就语言学习而言,西安多数学校依然只开始英语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学校期望加宽专业面,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加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迫在眉睫。学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语言学习方案,合理规划学生在校各阶段学习目标,在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前,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模块化专项训练,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岗前专项培训,提升学习和训练效率,使学生更加符合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减轻企业培训负担。
4小结
陕西省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陕西省在IT类专业产业的人才需求上依然有较大的市场,陕西省和西安市相关领导也高度重视软件业的发展。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IT类专业覆盖率较高,专业设置数量、在校生人数较多,但
毕业生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陕西省应着重调整IT类专业布局,控制低成本一窝蜂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局面,增加软件产业需要的目录外IT类专业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改革力度,与企业联合,基于工作过程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上进行更加深入探索,使得陕西省IT类人才培养与陕西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姚聪莉. 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 宋觉. 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04).
[3] 杨科正. 论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与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 园区介绍[EB/OL]. http://www.xasoftpark.com.
[5] 晁菊侠. 陕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8.
[6] 姚聪莉. 论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J]. 理论导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