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摔跤的门卫爷爷

2009-06-11刘晶波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瓜瓜门卫爷爷

刘晶波

“总得哭个几回,适应两天就好了!”还在我刚刚帮瓜瓜在幼儿园报名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念叨,语气中流露着心疼与无奈。是的,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如果是在大人的陪伴下去幼儿园玩玩那些家里没有的新鲜玩具,或者去和那些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追跑,那无论如何都是件令他开心无比的事情。但是,如果大人要让他们独自与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相处一天,那实在是一件他不情愿的事情。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早已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分离焦虑是婴幼儿在和抚养者分离,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反应……入幼儿园是引发孩子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处在焦虑中的孩子会出现哭闹、找妈妈、拒绝在幼儿园吃饭、睡觉等行为……

因为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因为在幼儿园多年所做的观察,因为母亲的反复念叨,还因为瓜瓜相比于那些特别开朗活泼的孩子总是显得有些拘谨、腼腆,更因为瓜瓜上幼儿园之后,他喜欢的、带了他一年半的阿姨将要离开他,瓜瓜将在同一个时段经历两种分离焦虑,种种原因聚集在一起,让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为瓜瓜在上幼儿园初期的哭闹表现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为了缓解新入园孩子的焦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由家庭生活向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幼儿园的老师花费了很多心思。如要求家长在正式开学前一周每天带孩子去幼儿园一段时间,帮助孩子认识老师,熟悉活动室内外的环境设施,前半段时间家长陪伴孩子在幼儿园,后半段时间离开,让孩子独立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

我坚信这些策略对瓜瓜一定是有帮助的,所以每一次都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希望由此可以帮瓜瓜减少一些近在眼前的痛苦。几番心理与行动的演练过后,终于到了瓜瓜正式去幼儿园的第一天。牵着他的小手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尽力让自己显得轻松一些,和他说那些我们俩经常说的(可能也只有我们俩能听懂的)话。“我是大老虎!”“我是大老虎的妈妈!”……指望能让他觉得今天就像前些天那样,在幼儿园玩一小会儿妈妈就会来接他。进入幼儿园的大门,和门卫爷爷打招呼,接受保健老师的晨检,在教室的过道里找到自己的小椅子,这一系列的环节对瓜瓜来说都很顺利,可是就在快要进入教室门口的时候,在老师伸手来接他的那一刻,瓜瓜好像忽然转过神来,意识到今天和前些天是不同的,他用力抓住我的手并在我俯身试图安抚他的时候牢牢地抱紧我的脖子,任凭你说什么都是一句“我要回家!”两位老师见状,一起上来劝慰瓜瓜,我在一位老师的协助下推开瓜瓜的手臂,也不敢再看他,转身快步离开幼儿园,任凭身后的瓜瓜大声哭喊……

接下来的一整天里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瓜瓜翻身打滚、声嘶力竭的样子,站在讲台上总是分神。与课程无关的想法一个个冒出来,“瓜瓜现在还在哭吗?”“所谓充足的心理准备或许就是无论他怎么哭你都不回头吧!”“分离焦虑的概念应该被修改,大人在孩子入幼儿园时候的焦虑水平并不比孩子低!”“明天、后天、大后天,这种令瓜瓜和我都备受折磨的分别经历得持续多久?”……一系列的想法让我知道:孩子的入园适应问题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一个幼儿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对此也会感到很棘手。

第二天早上,又到了送瓜瓜去幼儿园的时间。有了昨天的经历,他已经很清楚我在门口帮他穿鞋意味着什么。带着哭腔的“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幼儿园”一声比一声大,看来想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走着去是不可能了,我只好抱着他,同时用“幼儿园有好多你还没玩过的玩具”,“要把你送到幼儿园妈妈才可以去接你呀,你要是不去幼儿园妈妈就接不到你了”之类的话消解他的抵触情绪。虽然幼儿园离家并不远,但是走到门口的时候我还是累得气喘吁吁。门卫爷爷见我狼狈的样子便走上前来,“我看看这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哇,把他妈妈累成这个样子!”抽泣的瓜瓜抬起头来看了爷爷一眼随即又趴在了我的肩上。我无奈地朝门卫爷爷摇摇头,抱着瓜瓜继续往里走。可是门卫爷爷却轻轻地拍了拍瓜瓜,然后抓住他的袖子,“这哪儿行啊,这样一直让妈妈抱着,妈妈会摔跤的!”“你看!你看!就是这样……摔……摔……倒了!”随着他那拖着长声的“摔”字,门卫爷爷假装身体向后倒,向后倒,直到另一只手拉住门上的铁环才没有摔在地上。瓜瓜没有想到门卫爷爷会这样,先是吃惊地看着他,而后笑了起来。门卫爷爷见瓜瓜笑了,随即又做了一遍“你看!你看!就是这样……摔……摔……倒了!”这下,瓜瓜是真的开心大笑了,一边笑还一边重复着门卫爷爷的“摔……摔……倒了!”就这样一路笑着,走到了瓜瓜的班级门口。见到了等在那里的两位老师,瓜瓜的笑容又转成了“哭容”,我赶紧抓紧时机,趁着他“我要回家”的话还没说出来,在把他放下来的时候学着门卫爷爷的样子来了一个“你看!你看!妈妈累得就这样摔……摔……倒了!”这下,瓜瓜又开心地大笑起来……不知原委的老师见状有些吃惊:“哇!瓜瓜今天真是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了!”我没有向她们解释,对着瓜瓜的背影大声说了一句“妈妈下午来接你”便匆匆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从门卫爷爷那里学来的“你看!就这样摔……摔……倒了”成了我和瓜瓜之间经常做的游戏,我们轮番做着,一块儿开心大笑着,渐渐地,每天早晨去幼儿园这件事也被换成了“我们去看看那个会摔跤的爷爷”。自此以后,在门口死死抱住不肯分开的情形不见了,“我要回家”的话因为“会摔跤的爷爷是幼儿园的门卫,只有在幼儿园才能见到”而很少被提起,甚至早晨的磨蹭、拖沓也因为“如果去晚了,会摔跤的爷爷就会把幼儿园的门关起来”而日渐少见。瓜瓜可怕的分离焦虑就这样在“摔……摔……倒了”的游戏中被淡化了。

一个半月以后,我坐在写字台前翻看关于这个过程的记录,脑子里一遍遍闪现出门卫爷爷假装摔跤的样子和瓜瓜在悲喜之间反复转换的神情。坦率地说,是门卫爷爷故意做出的滑稽动作让瓜瓜开心地笑了起来,并帮助瓜瓜从痛苦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同时解决了令我这个幼儿教育研究者困惑不已的难题。那么为什么瓜瓜会因为门卫爷爷要摔倒的样子而开心无比呢?为什么这样一件在我(或许还有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的事儿却可以敌过众多的挖空心思的计划和费尽口舌的劝慰,将孩子带出了分离焦虑的困境呢?反反复复的思考与回想让我将思路聚焦在了一个多年前涉及过的研究主题上面——幼儿的嬉戏行为与幽默的价值。

在孩子们(不夸张地说应该是整个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自发的嬉戏行为,相比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游戏行为来说,嬉戏行为没有什么游戏规则,不涉及角色分工,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具体的游戏材料,只是嬉戏双方借助彼此的语言、动作、表情展开,其目的就是让自己和对方感到好玩、有趣、高兴。比如互相扮个鬼脸,做个夸张的动作,用稀奇古怪的声音模仿对方说话、趁对方不备悄悄地拍对方一下而后快步跑走引来对方对自己的追逐,等等。这种行为很多时候在人们看来只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打趣、玩闹,是孩子们受教育过程空隙中的“闲事儿”。但是其本质却是人们合群性与对幽默感需要的充分体现,它虽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增长,却可以自然而充分地帮助孩子感受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和友善,感受与他人共处时的欢乐与舒畅,并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己正在被他人需要着而不是被孤单地抛弃在一旁,进而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放松,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

我相信门卫爷爷对瓜瓜所采取的“你看你看,就这样摔……摔……摔倒了”正是这样一种嬉戏行为,他丝毫不涉及对瓜瓜行为的干预,只是让处于痛苦之中的瓜瓜看到了一个好玩的、有趣的“现象”,让瓜瓜自己用他心中对“好玩的事情”的渴望驱散了他对与母亲分离的恐惧与不安。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猜想门卫爷爷应该不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嬉戏行为和它的价值,但他却自然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种行为,帮助瓜瓜和我摆脱了困境。这或许让我们更有理由去关注人类自发行为的特点与价值。

猜你喜欢

瓜瓜门卫爷爷
过法门
冬爷爷
站着吃
门卫
爷爷说
过法门
过法门(散文)
瓜瓜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