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多读多背
2009-06-11王居选
王居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众所周知,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切实注重学生多读多背,这是符合我们的母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应当加以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讲重练而轻读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读体验和整体把握,忽视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实在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应当加以纠正。
一、多读多背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这里说的“多读多背”,是指多读几遍课文,多背几篇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了学生对文章要多读、熟读。现行新教材,集中了古今之精华,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好教科书。教好、学好现行新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要想教好、学好,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背。要让学生自己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理解文意;在读中吸取精华,积累语言;在读中质疑解惑,探究创新。宋代的朱熹在论读书时说:“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指出了多读多背的必要性。教师应提倡并引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甚至熟读成诵,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反复玩味课文”。欧阳修自幼“读书辄成诵”,成为世人皆知的大文学家。宋朝的陈正之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最终成为一位博学之士。多读多背,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认真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多读多背是学生语言积累、发展能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这里说的“多读多背”,就是多读几本课外书,多背几篇课外诗文。学语文是积累为本,读书为本。大量读书识文,才能由量变到质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余篇,茅盾背诵长篇名著《红楼梦》,两人才成为杰出的语言大师,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巨著。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提倡读书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纷纷发起了读书运动。我国新一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也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明确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初中学生每学年还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样的要求是建国以来历次颁布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明确提出的。这样的要求概括了我国从古至今乃至当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共同规律。多读多背既汇集、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改革了近年来语文教学“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适应了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多背书,真正做到“腹中贮书一万卷”。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劝戒我们要通过多读多背来积累语言,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多读多背是形成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保证
常言道:“开卷有益。”多读多背还可以获得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食粮”,从中汲取丰富的、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古今中外,书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受到了人们极高的赞誉。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形象地把书比做“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不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翅膀。“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之所以博古通今,满腹韬略,留下许多经典著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终其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古人云:“文以载道。”现行新教材和一些著名的课外读物充满着五彩缤纷的诗情画意,描绘了众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文质兼美,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多背一些名言警句,在读背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必然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和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归根结底,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多读多背。多读多背是行之有效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基。希望广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多背书,切实注重学生多读多背,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顺利地完成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任。[e](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27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