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做中学”
2009-06-11陈华
陈 华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做中学”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一、“做中学”——探究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4~45页“我们认识的数”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一)请每个同学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
学生汇报。
得出:同学们抓一把蚕豆大约都在10粒左右。
(二)再请同学们抓一把花生米,不要数,猜一猜花生米的颗粒应比蚕豆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一粒花生米比一粒蚕豆小一些,所以一把花生米应比一把蚕豆多。
师:再猜一猜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师:你们猜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你把抓出的花生米数一数。
汇报结果。
小结:抓一把花生米40粒左右。
(三)如果我们再抓一把黄豆,你猜猜大约有多少粒?
师:请你抓一把黄豆数一数。
师:你觉得自己猜得怎么样?
小结:一把黄豆100粒左右。
一年级小朋友对“数”的概念几乎是没有的。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老师让他们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即在“做中学”。
二、“做中学”——掌握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21页 的“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一)构建新知
1.通过对折正方形,认识三角形
(1)对折正方形
师:请每人拿出两张正方形的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折法。
分小组汇报:这样折是两个长方形;这样折是两个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
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方向的三角形。
师:用你手中的三角形摆一摆,与黑板上三角形方向一样,你会吗?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把你知道的告诉你那组同学。
小结:谁能说说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来折。
2.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拼,认识平行四边形
(1)拼一拼
师:请每人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 直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图形?
各小组汇报,老师把不同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2)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方向的平行四边形。
师:它怎么不是长方形或者说是正方形?它和它们有什么区别?小组讨论说说看?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形,谁说说。
(二)动手操作,形成能力
1.动手围一围,画一画,形成图形的表象
(1)3人一组用钉子板围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先合作围一围,再说说是怎样围的,最后集体评价,哪组围得又快又好。
(2)在格子图里画一画
师:在格子图里画,应从哪儿起笔最好,谁能说说。画平行四边形,应注意什么?请你们在格子图里画。
2.动手折一折,剪一剪,体会图形的变换
(1)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
先请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角折一折,然后沿折痕剪下。
师:这是两个什么图形,把它们同方向放在一起怎样,谁能用语言说说吗?
小结:像这样两个图形完全合在一起就叫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3.动手拼一拼,提高空间想像力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拿出这样的两个三角形,问学生:它们是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拼一拼,展示学生的拼法,并让学生说说有几种拼法。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它有三种拼法。
(2)小组合作拼一拼
先3人一组用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拼。然后小组汇报,说一说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结: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许多图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本节课中,让学生将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认识三角形,再通过对三角形的拼搭、组合,认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应该说,这样的实际动手操作,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通过折正方形纸教学三角形,通过拼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教学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己“制造”出认识的图形,在“做中学”,让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变换和联系。
三、“做中学”——运用知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它、发展它,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中,不断深化知识。
如笔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6~67页 的“小小商店”一课时,在教室里临时办了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模拟购物,经历购物过程,积累购物体验。让学生习得的知识用于实践,获得成功体验。
(一)选选算算
出示第66页主题图。
师:说说货架上有哪些物品,各件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小明有30元钱,买一个书包够不够?小明的30元钱不够买一个书包,那么能买些什么呢?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书包大约要带几元?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书包为什么大约要50元,而不是40元?
小结:先算出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多少元,再结合实际情况,估计大约要带几十元。
师:有30元钱,买一个熊猫和一个娃娃够不够?一个玩具熊多少钱?一个布娃娃多少钱?一共多少钱?30元,够不够?为什么?我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要想多买几件物品,应该买价钱比较便宜的物品。
(二)小小商品
教师将所带的玩具、文具、日用品等物品贴上价格标签,放在布置好的“商店”柜台上。每组派一个同学做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去购买物品,让他们经历购物的过程,积累购物经验。
交流:请“顾客”说一说买东西的过程,买了什么物品,价格是多少,给了“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找回多少钱。请“营业员”说说某位顾客买了什么物品,单价是多少,付了多少钱,找了顾客多少钱。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计算,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大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的极好途径。
总之,在平日教学中笔者们应让学生把数学和实践操作有机联系起来并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做中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学生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e](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