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2009-06-11张志明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差生社会化群体

张志明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正确处理好班级人员的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班级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一般而言,一个班级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优秀型、中间型和嫌弃型。这三类学生各有特长,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不同。

对待优秀型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优秀,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他们渴求进步,但害怕困难,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在班上一般占大多数。首先,应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于嫌弃型学生,他们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有的品行不良。大部分人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心脆弱。帮助这些学生们搞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以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缩小。

二、公平、公证的进行班级管理

班级的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同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的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优劣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学生有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善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学生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还是会转变为优秀的。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共青团集体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兴趣小组等,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具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也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就是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统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化,对学生来说,是失去—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构建诚信的班级管理风气

诚信制度,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

班级管理中实行诚信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当然也就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称为守信的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学问》中提到“谨而信”,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讲信用。盂子也曾说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有信”指朋友之间相互讲信用。国外的思想家也谈到过信誉问题。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据此,我们认为德育是重要的,也为班级实行诚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总结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e】

(湖南省浏阳市第三中学410301)

猜你喜欢

差生社会化群体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