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优化课堂提问
2009-06-11虞文斌
虞文斌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双边活动多了、提问多了,气氛也活跃了很多。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可见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提问
有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体现新课程的味道,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导致课堂教学“满堂问”,过多地提出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造成满堂课尽是学生震耳欲聋的“回音”。这种哗众取宠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学生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对知识仍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惰性。
2.偏离主题的随意性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事先设计推敲好,而是临时讲到哪、想到哪就问到哪。这种仓促提出的问题,往往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使学生思维误入歧途。
3.浮光掠影的连续性提问
有些教师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提问后立即叫学生回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所需的时间,弄得学生手足无措。更有些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一问未了又是一问,一问刚完再来一问,使学生应接不暇。结果导致学生在这种快节奏的问答中,来不及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或来不及组织好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造成课堂上常常是“少数优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这样的提问,造成学生无法深入思考,无法探究问题的实质,浅尝辄止,其对知识的把握必然受到限制。
4.不符实际的高难度提问
有些教师平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个别差异等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加上课堂教学中急于求成、期望过高的心理,所提问题的难度、坡度、深度往往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不知所云、一筹莫展。这样的提问既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延误了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奇、趣味的提问,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能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在教九年级《角色与选择》这节课时,就如何让学生理解“消费者拥有哪些合法权益”,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一天,老师花了两百元钱买了一双鞋,才穿了两天就破了。请你说说老师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这种由具体的生活情节引出的实际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马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课堂上讨论起来。枯燥无味的名词概念不知不觉中变得形象而生动起来。
2.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多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国度”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能了解“是什么”,还能自己主动去发现“为什么”。一教师在上八(下)《屈辱的岁月》时,讲到虎门销烟,向学生提问: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
3.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发散性思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有效提问则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上《来自海上的挑战》时,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有广阔思考空间的历史猜想的题目:“假如:郑和继续着航海事业,并加强了明朝对外贸易;1722年,雍正皇帝没有下令禁止天主教徒来华,东西文化交流正常;1793年,乾隆皇帝在确保大清国利益的前提下同意中英贸易要求。那么,历史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学生们纷纷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答案精彩纷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递进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分层次,搭台阶,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提出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而造成冷场,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但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课时,整堂课通过巧妙设问,层层递进,犹如剥笋,让人赞叹不已,也使学生有效地把握了知识。
5.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后1~3秒就请学生回答,而这正是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师在提问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谁能回答”、“谁准备好了”,这样的做法直接中断了被提问者的思考。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面对这样的提问,即使是再简单的问题也可能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刚到嘴边就忘得无影无踪。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现状,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组织时间。
6.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过于简单、公式化评价:“对了”“错了”;或者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发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了使提问更有效发挥作用,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回答不确切之处进行修正,对未尽之处进行追问。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的成就感,即使是再微小的进步也应当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挖掘他自身的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逐渐消除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走向成功。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有效地问”。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构建亮点闪烁的高效课堂。这需要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中去,在刻苦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精心备课,磨练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真正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而为一,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e](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32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