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 语文课倍添精彩
2009-06-11付亚玲
付亚玲
二十一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现代教育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的发展,才能赢得社会的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读
注意阅读情景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拨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尊、好奇、成功探索的欲望、情趣已建构。教师应注重每节阅读课的导入,精心设计、经营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可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样,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探知文本、寻找话题也极具阅读个性的情趣。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
很多语文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动不起来,教师独霸课堂,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课前没有认真阅读文本,课上老师只给三五分钟时间阅读,便开始交流、分析学习感悟,试想,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又能读懂什么?文章读不懂,个性化阅读又怎么谈得上?在教学中,首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阅读体验,其次指导方法:①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说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读文时,顺便划出文中生字词、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了解文学常识、写作背景。②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用铅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疑难处,用“?”做出标记。③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理顺层次。④结合练习,思考理解。⑤感悟文章主题、值得借鉴的写法。
例如学习《沁园春•雪》,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读后感受时,学生提出“词的结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这样写,是不是有点狂?”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认为“狂”,有的认为“不狂”,各说各的理由,互不相让。引导他们结合诗的特点、时代背景分析后,学生们仍然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我很开心我的学生这么有思想、有见地、不盲从。我觉得课堂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读文的感受和疑惑,及时抓住个性化阅读中的亮点做文章,有目的的引导,发现学生感兴趣而有价值的东西,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的阅读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地发展。
三、引导感悟,帮学生读会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的两个层面为:一是对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二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感悟,使学生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明显。学生所谈的很多是文章的细枝末节,往往过多纠缠于个别字句的理解。这时候,教师一定不要急躁,多引导,多鼓励,多肯定。
如学习《一面》,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交流读后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如下:①怎样理解“赫然”?为什么说看到“鲁迅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②怎样理解“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战士”这些不同称谓的意思?③怎样理解我对内山老板鞠的加引号的“半躬”?④怎样理解“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⑤怎样理解“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响”?⑥怎样理解“那种软绵绵的疲倦”?⑦为什么我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等等问题,①②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句,④需要结合背景理解,③⑤⑥⑦,尤其是③⑥可是笔者教学18年来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应该说,给学生一点自由钻研的时间,学生会还你以惊喜。
解决疑难之后,再交流感悟,学生就理解了对鲁迅外貌描写的用意,体会出了外貌描写的作用。针对学情,教师再引导深挖重点:外貌描写要多角度,抓特征,表性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个性体验,在交流对话中得以充分张扬,也在阅读个性的张扬中丰富了认识,提升了情感。
“走进生命教育新时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的阅读当中,获得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的经验技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撞、融会与发展,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让学生自由学习, 真正关注学生学习主体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我们的语文课会倍添精彩。【e】(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261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