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训练例谈
2009-06-11黎志强
黎志强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写得很“死”:或就事论事、或记一笔流水帐,或空喊几句套语……内容干瘪,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作文时缺乏合理的联想,大多孤立地看问题,主旨开掘不深,思路拓展不开……因此,加强联想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作文离不开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有四种类型:关系(相关)联想、接近(相邻)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清·张潮)。“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文只有借助于丰富的联想,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使文章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内容充实,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开展联想,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必须”:
1.联想必须以实在的事物为依据
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各种人物、事件、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而引出的各种各样的想法。联想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人的脑海中虚幻的形象。
2.联想必须合乎情理
联想不是“乱想”,而是通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从实在的事物中找出特点,找出相似、相近或相反之处,才能合乎情理地展开联想。比如:由老师想到春蚕、红烛、人梯、园丁等形象和教师的奉献精神非常相似,以此作联想来讴歌人民教师是再贴切、再恰当不过了。
3.联想必须有意义
联想要紧扣文章中心,为突出主题服务,联想必须有意义。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济南的冬天》中写道:“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段话从山围城的地理环境,想像小山充满温情,假托人们的感觉来印证济南冬天温暖的特点,有力地表达了中心。
以上是开展联想要注意的三个要求,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例子简单谈谈如何进行联想的训练:
1.关系(相关)联想的训练
所谓关系(相关)联想,指两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时,由其中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如秦牧的《土地》中由“土地”而想到土地上的人和事。再如巴金的《灯》中,由眼前所见的灯光,想到风雪夜行人所见的灯光,想到“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想到古希腊女教士点燃的火炬……开展关系(相关)联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概念联想法:将两个离开很远的概念,利用二者之间的某些概念(要有联系)作为中介物联系。如“土地—课本”两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可借助“树林”、“纸张”两个中介概念联系起来,变成“土地 生 树木 造纸张 印课本”。
(2)场景联想法:即观察和体验到某种场景后,由此而生发开去的联想。要求由此物到彼物、由眼前到过去、由现在到将来。比如:玻璃上的冰凌花,可以联想成:严寒像一个顽皮的魔术师,时时偏出些新节目,玻璃就是冰凌花演出的大舞台。
(3) 自然现象联想法:即由一种自然现象联想到另一种自然现象。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里诗人由月光照耀下的沙联想到雪,由月光联想到霜,在这样的月夜里,“望月怀远”已是人之常情,加上听了笛声就更加想起遥远的故乡来了,把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联想的作用多么奇妙!
(4)因果联想法: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因果关系的其它事物,或由起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推出原因。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作者由春花竞放联想到秋实累累,秦牧的《土地》中,由“土地”的今天,联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末来……
2.接近(相邻)联想的训练
当两事物处于相同或接近的时间或空间时,由其中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这叫接近(相邻)联想。一般来说,它是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时空限制。通常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由时间接近的联想。这种是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地点、事物的联想。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鹃花在子规鸟啼叫时盛开,由见到杜鹃花而联想到曾在蜀地听子规鸟(杜鹃)啼叫,从而怀念久别的故乡。再如陆游的“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诗人由眼前的老柳树(四十年前飘着柳絮,而今已不吹绵)联想到已经去世四十年的前妻,联想到眼前的自己,觉得时光易逝,自己老了。这两例都是因时间上的接近而产生的联想。
(2)由空间接近的联想。这种联想是由空间接近的因素形成的。即由某景物或场景引起历史上关于这一景物的联想。如徐刚的《茅坪灯光》一文中,作者这样展开联想:“看着这盏灯,我就想起韶山冲那一盏桐油灯;看着这盏灯,我就想起宝塔山下杨家岭窑洞的红灯。”
3)同时由时间和空间接近的联想。这种联想由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接近的因素造成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联想起战国时代在此筑台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可惜像燕昭王那样英明的君主已不可复见,将来的贤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天长地久,茫茫宇宙,自己何等孤单、渺小,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这种见到历史遗迹而想起古人,又由古思今以至将来的联想,既有空间上的接近,又有时间上的接近。
运用接近(相邻)联想应注意如下两点:首先, 接近(相邻)联想要符合人们思维的习惯,不能“瞎猜乱想”。其次,接近(相邻)联想不是表象的简单重复。它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要求选例要典型
3.相似联想的训练
当两事物在性质或特征上具有相似之处时,由其中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或由某一对象或现象的感知或回忆,引起与之在性质相类似的对象或现象的回忆,这叫相似联想。那么相似联想是怎样进行的呢?
(1)抓住事物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在行文中通常以比喻形式出现,如“真正的学者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骄傲地高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谦虚地低垂着脑袋”。在这里,作者以麦穗不同的情状表现学者不同的品质。
(2)由“物到人”与“人到物”的转换。这种联想通常以比拟的形式或象征的形式出现。如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寓意何在呢?是以白杨树象征敌后根椐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讴歌他们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
(3)托义于物的联想。这种联想主要借人物或自然景物,或曲或直地说明一定的道理、抒发一定的感情。它通常以物喻人或象征的形式出现。如杨朔的《香山红叶》中将老向导比喻成霜重色愈红的红叶。
4.对比联想的训练
事物具有相比特征、性质时,由其中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这叫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既反映事物的共性,又反映事物相对的独立性。
(1)反向对比,是把两种完全相反的心情或现象描述出来,使之形成鲜明对照。这样可使事物的性质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南宋民歌《月亮弯弯照九州》:“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婿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这首民歌之所以感人肺腑。主要运用横向对比手法,两种景况描述对比,两种心情描述对比。
(2)纵向对比,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即同一事物或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对比 。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鲁迅的《故乡》在回忆儿时的时,用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同神异的图画来作为理想故乡的象征,与现实故乡中的“阴晦”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对理想故乡的眷恋与对现实故乡的失望的复杂心情充分表现出来。
(3)旁衬对比,是用事物的某一特性和人的某种境况或观念相比。如金人元好问的《颖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睱。”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些自在悠闲的物态,联想到归人那种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用物态的闲睱,反衬归人的焦急。
(4)推理对比,是以本应如此的情理与不合乎情理的实际对比,情理只写出条件,由读者自行推理。如北宋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里只写出一种社会现象,并没有说这种现象不合理,但读者读完诗,自然而然就会推出这样的道理:陶者应住大厦,但实际却没有可住的地方;十指不沾泥的不劳动者,理应住不上房子,但实际上却住在大厦里。这种社会现象何等不合理啊!
以上简述了关系、接近、相似、对比四种联想的基本训练方法,要求和要注意的问题。这四种训练方法是相辅相承、有机联系的,既可单独运用,也能综合进行。“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身不离于祍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乎千古之上”(元·郝经)。联想会帮助我们古今中外,无所不览;宏观微观,无所不及。只要同学们认真训练、持之以恒,联想的火花,就会尽情绽放。这样一定能够克服本文开头所说的毛病,作文时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写出血肉丰满的佳作来。【e】广东高州中学5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