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活化课堂,打造生活化教学

2009-06-11赵文杰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情境

赵文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科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等的学科,其本身就决定了必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科学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建构

1.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知识时,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综合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与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来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1:(游戏)用细线把两个乒乓球吊在空中,相隔3~5厘米,当你对准它们的中间吹气,两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境2:(动画展示)1912年秋季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远洋轮之一“奥林匹克号”正在海上航行,离它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突然,小舰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冲去,结果两舰相撞。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两个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相互交流和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把生活现象转化为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问题。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这种课程观使得基础课程的生成过程成为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它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述《水的利用与保护》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分组对塘下镇水域的污染、居民每天生活用水的使用量、浪费水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并让学生上网查询我国淡水资源量及使用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的水资源还能满足我们多少年的生存需要,使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和感悟到了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将来生存和生活质量。

实际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统一的。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源泉。科学世界只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因而尽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绝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还应包括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课外探究的“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外,科学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引领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和社会相互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以学生家中常用的电冰箱为例,要求学生从声、光、热、力、电等角度全方位展开探究活动,并写出小论文,然后评比出最佳探究家,给予表彰。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了电冰箱是众多科学知识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物态变化、能量转化、噪声产生、自动控制电、电动率、微生物滋生等知识,增强了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生活化”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学生已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管、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动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体现了科学课“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4.习题布置的“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科学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作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编选设置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现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例如下:

例1:听听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制下来,再播放出来。你认为播放的声音与你的声音相同吗?为什么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而听别人录制下来的声音却很像?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考查声音的传播及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会感兴趣地去解决它。

例2:小明是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冬天,家里经常开空调,每次开启空调时,总发现电灯要暗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此题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命题,若要正确解答,需要把家许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习题的设置,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地提高科学素养。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1.“生活化”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

“生活化”材料的选择要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创设生活问题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决定,决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生活问题时,应该关注学生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从而有机地结合素材进行创造,才能彻底改变从成人视角出发将自认为生活化的素材予以大而统的强化创设,才能走出教师对情境真实起点和认知冲突临界点上准备不足而产生的系列误区。

2.“生活化”的问题应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

“教育贵在求真”。既然科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就应该从“真实”入手,从“自然”切入,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科学知识。提供生活化问题,应当尊重生活规律,符合实际。如果老师经过提炼提供的这些生活背景或材料使学生感觉到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感觉到不是凭空编造的,科学课上就会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3.“生活化”的问题应赋予思考价值

科学问题固然需要生活化,但“生活味”显然不能冲淡科学课程本身。作为科学课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科学思考,生活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否则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低的问题,哪怕是再绚丽的画面,也只能是一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活化和科学化的关系,不能被“生活化”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把科学课上成美术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总之,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浪潮中,一定要找准生活化与科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求两者和谐的统一,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在平衡中体会到生活的魅力,科学的价值。[e](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罗凤中学325204)

猜你喜欢

生活化科学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