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2009-06-11陈秀春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切线正方体创设

陈秀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模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显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该教学模式的起点,其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学习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从广泛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实效。

一、利用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认知中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知识作类比,这样容易接受。

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把一群家畜的图片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并进行分类,由此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了数学分类的思想。

二、挖掘铺垫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导入情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内涵铺设意境,为学生的联想思维提供有效的启发。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时,可如下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

1.过圆内一点能作圆的切线吗?

2.过圆上一点能作几条圆的切线?为什么?

3.过圆外一点又能作几条圆的切线呢?

4.已知⊙O及⊙O外一点P(如图1),怎样过点P作⊙O的切线?

5.观察探究图1中有哪些相等的量,请证明之。

6.如果连AB,你能发现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层层深入,这样,将教学设计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满足了学生创造的需要,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

三、利用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探究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教学中,可给出一题:某学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甲、乙两家公司报价每台均为a元,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按报价的70%计算,乙公司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报价的85%计算,如果甲乙两公司电脑的品牌、质量和售后服务完全相同,你选择哪家公司购货?

许多学生参与了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对选择向甲公司购货还是向乙公司购货进行了深入分析,将问题构建成不同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实践价值,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四、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操作与实践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参与不同角色,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构建新知识。

例如,在“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操作情境:正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学生兴趣很浓,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思考:

1.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形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棱?

2.正方体中相互平行的两个面展开后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其共同点是什么?

3.哪些形状的分布图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不可能出现?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提升,如此,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的习惯。

利用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方法,还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抽象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某些需要适当的以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一道游戏题:用一幅扑克牌(去掉大小王)来玩‘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抽取四张牌子,根据牌面上的数字(J,Q,K分别代表11,12,13),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每张牌用且只能用一次),使其结果等于24。现若把数的范围扩大到负整数,试解答下列各题: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或-24。

2.另有四个数3,-5,7,-13,设计一种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或-24。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究,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再继续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速度,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树立探究意识有帮助的。

六、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数学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用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故事;而在讲解根式的概念时,可以讲述无理数发现的过程。这样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渗透品德教育。

七、利用音像创设动态情境

运用电影、录象、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音像动态情境,可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教学中,一开始可用多媒体播放我国跳水健儿在奥运会上的一些比赛镜头,为了看清运动员落水的动作,电视转播时通常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这三个角度用慢动作来播放,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并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本课的教学还可以借助介绍庐山的录象带,借用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并作适当的启发,巧妙地引出课题。在这图音并茂的资料片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也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e](浙江省乐清市天成中学 325609)

猜你喜欢

切线正方体创设
给正方体涂色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多少个小正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数小正方体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拼正方体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