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教·乐学·创新

2009-06-11程文义吴东生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者梯形面积

程文义 吴东生

导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提倡“先教后学,引导参与,注重感悟,加强训练”,其精神实质是: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以素质教育为契机,摸索出一条“活教乐学创新”的教学思路,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现介绍如下 :

一、活教

活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要活,课堂气氛也要活,做到活教乐学。

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因材施教,一课一得,不得搞面面俱到的繁琐教学。 / 2..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法。赏析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例学法、表演法、演讲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多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教学手段:充分发挥“黑板+粉笔”的作用,尽可能引进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同时,师生动手制作教具,在师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

4.教学形式:有小组学习、个人竞赛、学生质疑、师生讨论、学生主讲等。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传输的网络就变成了立体的模式,交流面及信息量就大大超过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形式。在这些交流与碰撞中,往往会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乐学

过去,敬业精神促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去精讲细嚼,去讲深讲透,效果却往往那么不尽人意。其实,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是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为一体的。只要教者发挥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教育,就会乐于学习。学生的乐学体现在:

1.乐在参与:适度的教学内容,适中的教学容量,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艺术化的教学氛围,民主化的教学形式吸引着学生跟着教者一同走进教材,去探索作品的情感和情理世界。

2.乐在感悟: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来自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一个字的出神入化,一个句子的理解,人物感情的体会,作者思想的把握,我都让学生去自悟,去寻找自己的那份感觉。当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玄机找到了感觉,随作者一道喜怒哀乐时,那种快感不是“教者包办”所能达到的。

3.乐在成就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一己之见得到的表扬,一篇作文得到的鼓励,都会实现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的实现,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尊、自强的信心,而且激发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大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

创新,既指“聪明的教”,即教师能有机地教学的三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组合成生气勃勃的动态结构,创造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效果来;更是指引导学生“聪明地学”,即学生学会了什么,自己有什么见解。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课堂则是培养创新思想、点燃思维烈火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也因此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美籍教授威廉姆斯说:“在美国,在学生的早期教育阶段,就鼓励学生开始去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去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教师恐怕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探求真理的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内容即某一特定的真理上。”这需要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过于考虑学生学过什么,而要考虑学生学会了什么,将来能学什么;不要过于看重结论,而要积极保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不要认为课前的设计是唯一的引导方式,而要认识到学生的质疑其实和文章的每个结构部件(包括处于神经末梢的词语)都是与整个有机体存在着有机联系的,都是或近或远地与文章的题旨血脉贯通的,只要教者巧加引导,最终都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烈火。举例来说:

⒈阅读教学: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如果我们硬要按课前设计的程序、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迫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理解,那么,我们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⒉作文教学:既然学生的知识修养、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千差万别,那么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更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既可以真实的书写自己的体验,也可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不是胡思乱想),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的潜能,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如果我们因循守旧,只认可某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忽略写作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就只能写套话和空话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心灵火花被我们扼杀了。

综上所述,在导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者科学引导,用艺术化的教学,创造性的人格去熏陶学生、影响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日 期: 2009-02-14 12:56:26

发件人: cwy681013添加到通讯录拒收邀请

收件人: zxsg168

让人文教育贯穿于数学之中

薛 春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整合的时代。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数学教学中如何注入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结合数学知识进行人文知识教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若能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用多媒体演示,把直径为2∶1的两个圆或半圆组合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1) (2) (3) (4)

教者称图(1)犹如弯弯月亮当空挂,称图(2)为阴阳八卦图,称图(3) 犹如蝙蝠凌空展翅飞,称图(4)为鲤鱼跳龙门……学生对这些图形不但饶有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共性,探索它们的统一公式:从梯形出发,将梯形的上底b(假设b<a),向另一端逐渐缩短成一点,转化为三角形,把三角形看做上底为零的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正好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把这五种基本图形及面积公式统一于梯形和梯形面积公式。这种知识间内在的和谐联系,既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又赋予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结合数学教学进行人格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自信和自主。例如,教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题:“判断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不成比例,为什么?”在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后,笔者让学生说理。一生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与高的积除以2.它的面积除以高就等于底的一半,因为底一定,则底的一半也一定。所以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在笔者表扬他叙述很完整,准备继续练习时,有一成绩中等学生举手说:我是假定三角形的底是1,高分别是2、4、6…,三角形的面积则是1、2、3…因为面积和高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他们成正比例。这一回答使笔者更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思维是不拘一格的。这道题是较难的,但用这一方法学生会更易理解。笔者不禁称赞他:“你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老师也很佩服你。”一个简单的教例,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人格教育素材。

三、 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新道德教育

关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亦称之为新道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的探讨,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新道德教育。如在教学了“统计”知识以后,教师可收集我国陆地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和草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和这些资源的世界人均值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为1∶3、1∶3、1∶7、1∶2,并制作成统计表。在分析统计表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资源的人均值与世界人均值有很大的差距,并受到要珍惜各种资源,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的教育,这样,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把自己与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情感教育

好的数学教材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我们在强调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充分开发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讲课中将数学教学融于当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形势中,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教学认识“分”这一小节时,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在钟表面上认识了什么是1小格及1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钟面上一圈60格是60分钟等概念后,教师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领会“分”有多长。教师让一、二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位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时光老人可亲的话语,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全课总结,而是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清了全课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时间热爱生命。[e](江苏省启东市决心小学226200)

猜你喜欢

教者梯形面积
玩转梯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巧用面积求坐标
梯形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