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品德课堂中的“自由表达”

2009-06-11卢金燕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品德师生教材

卢金燕

针对传统品德教育的弊端,《品德与生活》这门生活化、活动化的课程随着课改应运而生。它开辟了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而“自由表达”在这一课程中的运用,更对推进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传统德育课堂影响“自由表达”的因素

1.教材编排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往的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编排上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德育内容呈现方式单调,缺乏情境性,并且严重脱离儿童的生活,成为思想教育的空中楼阁。这样的教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是一种程序的再现。过去的品德教育,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内,禁锢于书本中,去死记硬背与他们生活毫不相干的知识,学生苦学、厌学。而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催促、转换、统领,教育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在这样的课堂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绝大多数活动由教师发起、组织、实施,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

3.教师角色定位不当,德育方法过于简单。传统的品德教育多以说教式、讲解式为主。学生往往是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这样的教育方式,教师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

二、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实施自由表达的策略

1.挖掘教材潜能,培育“自由表达”的土壤。随着教改的进程,人文化、个性化的教育一步步走近我们,这一改革首先体现在教材上。《品德与生活》教材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学科走向了学生。这门全新的综合性的课程,不再采用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教材是“活化”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这样,不同的教师就应该对给定的教材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一来,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如此活性化的教材,为师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思想形态上的自由空间,也为课堂上实施“自由表达”创造了可能。

2.丰富活动类型,拓展“自由”空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自由表达,活动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教学活动的种类是很多的,如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讲故事、参观访问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特定的教材,在把“蓝本”转化为“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活动类型。教学活动的合理运用,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对话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转变教师角色,建立表达平台。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创设师生对话的平台,首先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去;教师要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课程文本中自由驰骋;教师还要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教育对话创设和谐的心灵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自由表达”,从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实现沟通对话,师生共同发展。自由表达以交往互动的方式去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创设对话的情境,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创造“文本”,去构建“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5.改革评价体系,强化教育功能。改革评价体系,是引领孩子走向自由天地,引领学生放开身心,敢于对话的有力保障。首先,对学生的评价不要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视过程化。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往的评价多以教师为主体,比较单一,也缺乏全面性。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等级+特长+评语”、“课堂+课外+家里”、“动口+动手+动脑”、“学生+教师+家长”等。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但在方法上具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且给予评价一个自由的空间,由学校的单一的评价行为发展到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赋予参与对象自由的色彩。这种新型的评价体系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结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对话,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相信,在教师的有益引导下,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这个大舞台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品德课堂的“自由表达”。[e](江苏省通州市通州小学226300)

猜你喜欢

品德师生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麻辣师生
品德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