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课外阅读渗透情感教育之路

2009-06-10周光兵王合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母爱课外阅读读书

周光兵 王合山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外阅读教学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好课外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将《读者》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在班级开展“周五,我们与《读者》有个约会”的课外阅读活动,力求在阅读《读者》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读者》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一、“周五。我们与《读者》有个约会”。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对象,但绝不是情感的被动接受者。在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面前。空洞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效果,填鸭式的强迫学生去接受也不是良方,课外阅读的开展需要学生完全融入其中,读物只有让学生喜欢才能使其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情感教育方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读者》正是这样一本让学生喜欢,读后又能受到教育的期刊。《读者》作为中国销售量最大的杂志,从创刊之初就提出而且一直在实践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理念,始终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主调,许多故事都宣扬了“爱”的精神。《读者》“矢志不渝的坚持对小人物的关注,用最容易接受的平民意识感动读者;旗帜鲜明的倡导对人性本质的挖掘,用刻骨铭心的人性主题感染读者;以一贯之的追求阅读的轻松和愉悦,用阳光和快乐来感奋读者”,它成功地营造了“情感关怀”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尊重与肯定、宽容与关爱。它通过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美语言,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传达真善美,正是我们进行情感渗透的好帮手。

本人一直有在旧书摊淘书的习惯,我在市区的旧书摊一气买得2000年以来的旧《读者》七十余本,每本均不一样,后又不断添置,学生人均近两本。我每周五将《读者》发给同学,人手一册,利用双休日时间阅读,并做好读书札记,星期一全部收回。由于《读者》篇幅短小,一期64页约15万字,较为浅显,不深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看完,又主要在双休日完成,不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减少的是学生“看电视”和“玩”的时间,普遍得到了家长的欢迎。朱雨晴同学:“往日的双休日,电视就是我的一切,自从有了《读者》,我的假日充实多了。我远离了电视,却离不开《读者》,父母脸上的乌云也逐渐消失了。”

为了避免阅读中出现“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叶圣陶语)”这一不良现象,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读书札记本,每周一都必须交上来不少于两页纸的摘记,每则摘记后都应有1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读书札记同学们一直坚持下来,许多同学经历了从摘抄幽默笑话以充字数到不嫌辛苦摘抄整篇文章的过程,读书心得也从了了几行写到数页纸,同学们对文章发表简短看法,并联系自己与现实,谈体会、谈理想,谈情感,谈每读一篇好文章的启示,谈每读一期《读者》的收获。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每则读书心得都宛如一则优秀的作文,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会留下厚厚的一大本读书札记——它记录了学生思想的成长轨迹,见证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开设《读者》阅读课。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渗透情感教育,语文老师必须身体力行,深入其中,要能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每周,我都会将周五的一节语文课作为《读者》阅读课:可以让同学们不讨论,不出声,安静阅读——安静阅读是一种读书的境界,我希望同学们去领会这种境界;也可以由我精心选择一则文章,由我朗读推荐给大家,然后,由大家发挥联想:你想到了什么文章,你为何有此感想,这些文章有个什么主题,你受到了什么教育等等——课外的延展是一种学习能力,我希望同学们去培养这种阅读的迁移能力;也可以让同学们去感悟,去讨论,去总结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课内的交流有助于情感的升华,我希望同学们明白他们在的阅读中正丰富着自己的生活,陶冶着自己的情操,他们正在进步。

开展《读者》阅读课,我注意选择阅读的情感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需要。如在一次成绩不理想的考试之后,我便以“励志”为主题,结合《读者》中的励志文章让学生从懈怠中惊醒,鼓励学生从挫折中奋起;在以“自立”为主题的阅读课上,我选择了《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第11期)一文通过中日两国孩子一次夏令营活动的比较。鼓励学生自立自强,不依赖父母,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我还注意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相结合,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开展“环保活动月”活动时,我便以“环保”为主题;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周,我便以“感恩”为主题;……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享受到母爱的无私,但我们往往很少会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甚至厌烦母亲的唠叨已是学生日记中流露的普遍情绪。为此,当学校开展“十佳好妈妈”评选活动时,我在周五的《读者》交流课上确立了“母爱”这一主题。我选择《读者》(2004年第13期)中的一篇文章——《母亲的牙托》——讲述了一个离异的母亲得了更年期多语症的故事,她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学习便天天坚持在嘴里含了副牙托不说话,从而改掉整天唠叨的毛病。当我读到作者的感叹:“因更年期引起的多语症确实没有什么特效药可治,然而在伟大的无私奉献的母爱面前。它却显得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一副小小的牙托竟能发出如此化腐朽为神奇之伟力,多年后的我仍不禁为母亲的煞费苦心和顽强毅力所感动”,同学们都默默无语,许多同学都红了眼睛。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自己的“读书札记”中找到了有关颂扬“母爱”的文章:《母亲的声音》、《妈妈做你榜样》、《第一次抱母亲》、《奔跑的母亲》、《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母爱的种子没有发芽》、《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我们用母爱的翅膀彼此相容》……,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言读起一篇又一篇的亲情文章,讲述着一则又一则感人故事,许多同学回忆起从小到大的母亲对自己爱的点点滴滴和默默关怀,我看到平日调皮捣蛋的学生们,此时个个都是个懂事的孩子。在课后的写作上,许多同学都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母亲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抒发了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汪国雨同学说:“我真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好好和您说话,没能让您面带微笑,没有让您好好休息,没有让您因我省心。”史华健同学说:“我们不能嫌母亲唠叨,母亲对你说那么多,无非是想关心你。所以我们要为此对母亲作出回报——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证明给母亲看!”我将之整理为“感受母爱”系列节选,发表在我校安流文学社期刊《安流》上。

5.12大地震,地陷山崩,江河失措。我们中华儿女震惊、流泪。我们学生也积极捐款。《读者》也刊登了许多关于这次抗震救灾战斗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感天动地,很富于教育意义。我便结合《地震后,大爱无处不在》(2008年12期)一文,以“感动”为主题,开设了《读者》阅读课:以生命守护孩子的代课教师——杜正香;大爱无声铸师魂的谭千秋;双膝跪地、上身前伏、双手扶地保护孩子的母亲;发出“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的救援战士;那绵延数公里排着长队的献血者……每一段文字都伴随着伟大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虽然许多事迹已在电视上报道过许多遍,但当他们又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感动了。当学生们深情朗诵那首诗歌《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作为一节课的结束时,我分明昕到了同学的抽噎声。许多青少年在震后感言:第一次有了长大的感觉。我的学生们也是,他们更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什么是爱,更知道什么是珍惜。我希望在《读者》的陪伴下,这些亲情感受会伴他们一生,指引他们走好今后的人生旅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读者》注重广纳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文化科学知识,其博古通今、贯通中外的“百科全书”特色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多方面的阅读材料。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在《读者》众多文章中选择好学生的共鸣点,学生自会主动敞开内心的情感世界,被《读者》中文章所吸引、鼓舞、陶冶、教育,主动进行自我情感与外部世界的整合,从而实现自我的情感内化,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的。

一位喜爱《读者》的普通读者曾说过这样的话:“《读者》的读者总是最幸福的。因为《读者》毫无保留得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们,那是什么呢?是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心灵的无极升华,也是人性的最美体现。《读者》教我们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克服困难,怎样保持洁白的灵魂,同时他也在刺痛着每个人心灵的阴暗处,教化每个黑暗的顽固者,清除每个人心灵的杂质”,我深以为然。一句话改变一个人,一段故事影响人的一生,语文教学也担负着“育人”的重任,作为语文老师,我愿意让《读者》成为学生痛苦的化解者,光明的倡导者,幸福的指引者,使学生在《读者》的熏陶感染中,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爱”的教育。

我深信:与《读者》一起成长的孩子不会变坏,他会更纯洁,更善良,更有爱心从而更懂得爱别人。

猜你喜欢

母爱课外阅读读书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阅读母爱这本书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母爱的另一面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