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对外投资的历程、特点与影响因素

2009-06-09单玉丽

现代台湾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台商经济

单玉丽

台湾是浅碟型经济,对外投资对提升产品技术及品质,扩大岛内生产规模,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深具意义,因此,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受当局政策引导、岛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及投资地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50多年来,台湾在对外投资市场、投资形态、投资行业构成、投资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索台湾对外投资多年的历史轨迹及演变规律,对透析台湾经济增长及未来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轨迹

台湾的对外投资始于1950年代末,50多年来,随着岛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台湾对外投资也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波折起伏的历程。从台湾对外投资的政策变化、发展速度以及投资策略来看,其对外投资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以“管制为主”的对外投资期(1959~1971年)。

1959年台湾开始核准对外投资,但由于这一阶段台湾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百业待兴,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民生工业,同时,这一时期,尽管台湾经济在整个60年代以年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外贸一直是逆差,因此经济发展与资金不足、外汇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限制资本外流,筹集岛内建设所需的资金,台湾于1962年颁布了《对外投资办法》,然而,它是一个以“管制为主”的对外投资政策,对投资海外采取逐案严格审核方式,明确指出对外投资除有利于开拓市场,有助于岛内经济发展外,其它投资一律严格限制。因此,这一阶段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小,从1959年到1971年,对外投资总额为932.7万美元,年均仅为71.75万美元。这一时期,对外投资主要以原材料、半成品和机器设备作为投资股本;投资地区以东南亚、香港、大洋洲为主,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及矿产物制品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

(二)有条件鼓励对外投资期(1972~1979年)。

进入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成功,外贸进出口额均以近3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并于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顺差,此后除1974、1975年外一直處于顺差地位,外汇存底逐渐增加。同时,这一时期,面临第一次及第二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不景气形势,产品外销面临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的强劲竞争,产业资本对外扩张的需求大增。为了配合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发展重化工业,促进经济转型,缓解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台湾于1972年将《对外投资办法》修正为《对外投资审核处理办法》,放松了对外投资的直接管制,首次明确了对外投资范围,对外投资标准,并扩大了对外投资领域,把增加取得投资地天然资源及生产所需原材料列入鼓励对外投资的范畴,从而促进了台湾的对外投资。1972-1979年台湾对外投资总额为4993.3万美元,年均624.16万美元,较上期年均增加7.73倍。

这一时期台湾对外投资的地区仍以东南亚为主,同时对美国和美洲其它国家的投资也急速增长。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依次为化学品制造业、贸易业、非金属及矿产物制造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三)积极推动对外投资期(1980~1990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一是经过60、70年代的发展,台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外汇收支顺差快速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由此促成新台币大幅升值,迫使台湾中小企业向亚洲—些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二是1980年代世界经济再次遭受石油危机,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私人资本强烈要求到海外投资。鉴于这一形势,为了推动经济转型,消散过多的外汇储备,台湾开始重视并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于1980年、1985年二度修订《对外投资审核处理办法》,并更名为《对外投资及技术合作审核处理办法》,新《办法》的主要内容有:(1)降低对外投资厂商的财务标准(实收资本额),由1亿元新台币降为1980年的5000万元,1985年又降为2000万;(2)对投资岛外自然资源开发或加工,并将其运回岛内的厂商实行免税及延迟免税期奖励;(3)增列“有助于增进‘外交关系者”和“有助于促进侨务发展者”两项对外投资条款,并把对外投资核备权交由“投审会”。这一时期,尽管政策上台湾扶持对外投资,但由于外汇管制未配合,审批制度仍然繁琐,对外投资虽有所增加但仍有限。

1987年,台湾的外汇储备达到867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台湾对外汇的管制明显放宽,使得台湾企业进一步对外扩张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台湾岛内的环保意识抬头,地价上涨,劳工成本上升,社会秩序紊乱,加之美元贬值,新台币大幅升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湾投资环境急剧恶化,使得投资者在岛内投资的意愿低落,资本纷纷外流,因而对外投资急剧增加。为此,台湾当局于1989年2月大幅修正《对外投资及技术合作审核处理办法》,对投资方式、种类、范围的规定作了大幅松绑,同时简化审核流程,从而有力促进了对外投资,199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达15.5亿美元,约等于前30年对外投资的总和(不含对大陆投资,因数额较少)。这一时期台湾对外投资的区域主要是美国,主要投资行业依次为电子及电器制品业、化学品、纸及纸制品业和金融保险业。

(四)控制与鼓励相结合的对外投资期(1991~2000年)。

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台湾对外投资迅猛发展,对外投资额占岛内民间投资比率高达1/3,为防止岛内出现产业空洞化,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台湾当局对外投资政策从积极鼓励又转变为从严规范。一是调低汇出款限额,由原来500万美元降至300万美元。二是只给特定投资行业减免税优惠,准其提取外国投资额15%资金作投资损失准备。三是提升《对外投资及技术合作审核处理办法》位阶,鼓励厂商申报对外投资案,实行对外投资辅导与处罚相结合的行政管理办法,减少对外投资的盲目性。严格的政策规范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1992年对外投资较上年下降幅度达46.42%,但1993年出现报复性增长,增幅较上年增长87.2%。此后,整个90年代对外投资呈现起伏跌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尤其是1991年台湾颁布了《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开始开放对大陆间接投资,台湾对外投资呈现前所未有的扩张态势。对外投资从1990年的15.52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50.77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2.27倍,年均增长率为12.58%。这期间,对大陆投资从1991年的1.77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6.07亿美元,增加13.73倍,年均增长34.8%。

这段时期台商的主要投资地区仍为美国,其次为东南亚和欧洲,主要投资行业则依次为金融保险业、电子及电器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服务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五)持续扩大对外投资期(2001年至今)。

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台湾经济持续多年低靡,当年的“四小龙”之首沦为最后一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评选的《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竞争力报告》中,台湾仅排名第18位,两年内下降7名。经济低落导致消费增长缓慢并出现停滞现象,民间投资也持续几年走低,台湾经济几乎全靠对外投资带动的对外贸易增长来支撑。这期间,台湾虽然对投资大陆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在区域格局上也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情形,但总体上,对外投资仍然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2001至2007年,台湾对海外投资合计761.12亿美元(含对大陆投资477.67亿美元),年均投资108.81亿美元,大大高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

2008年,台湾实现新的政党轮替,马英九当局为重振台湾经济,进一步放宽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限制,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金额上限提高到40%,不久又放宽到60%;在投资领域上也不断松绑,使台商投资大陆出现新一波投资热潮,尽管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1-10月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长9.04%。

(二)岛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岛内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台湾对外投资,即:岛内经济发展与实力增长;岛内私人资本的壮大;岛内投资环境的变化。

邓宁的投资阶段论将一国的人均GNP与对外直接投资联系起来,总结出了一国(地区)對外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地区)的人均资本流出额和人均资本流入额都将增加,其对应关系如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外投资的速度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密切的联系。对外投资只有在人均GNP突破2500美元时,才会形成较大的规模。从台湾的情况来看,从1959-1979年期间,台湾的人均GNP虽然从131美元上升到1920美元,但对外投资的金额较少,总共只有0.59亿美元,人均仅约3.4美元。到了1980-1985年期间,人均GNP由2344美元上升到3297美元,人均对外投资额上升到11.27美元。2007年,台湾人均GNP超过16500美元,至2007年底,台湾对外投资金额累计已达1201.7亿美元,人均资本流出量5273美元。总的来看,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速度之间的关系与邓宁的对外投资阶段论虽不完全重合,但趋势是一致的。

从私人资本与对外投资的关系来看,随着台湾经济的增长,私人资本逐步壮大,对外投资也逐渐增加并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台湾私人资本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台湾私人资本还很弱小,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虽然呈现急速增长,但还不是很强大,所以1959年才出现第一宗对外直接投资案,3年之后,即1962年才出现第二宗对外直接投资案,可见发展之缓慢。直到1973年,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案仅增加到72项,这一状况反映出工业化初期的台湾,经济实力并不强大。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台湾私人集团企业开始形成,对外投资不断扩张,具有向发达国家投资并渗入其市场的能力,台湾对美国等的投资增长就是伴随着私人集团的形成和不断壮大而变化的。

从岛内环境的影响来看,台湾第一次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出现在80年代,主要原因是,当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台湾岛内要素成本不足成为推动台湾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即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且日趋短缺,其它生产要素,如厂房、土地价格也逐步上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台湾产品的竞争优势,台湾厂商不得不扩大对外投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当局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岛内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日益突显,迫使台商不得不向岛外人才较充裕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因此2000年以来,台湾对外投资又出现新一波高潮。

(三)国际环境的变化。

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台湾对外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区域的变化上。如1980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竭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使海外市场高度集中于美国的台湾深受打击。台湾为了绕开美国的贸易壁垒,并维护其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厂商便转向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大陆投资,以利用美国提供给这些国家的进口配额,将台湾在第三国(地区)生产的产品销往美国。同时,加大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直至向日本、欧洲扩展。这样,企业既可排除贸易障碍,又可获取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及资讯。又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台商投资的影响也十分深刻。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台商在东南亚投资遭到重创,对东南亚的投资几乎呈现停滞现象。据台湾“经济部”统计,1997年台湾对东盟六国投资金额增长速度下降,较上年仅增长8.50%,远低于前几年的增长率。其中,除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新加坡、菲律宾投资有一定增长外,对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投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不少台商计划在东南亚投资的重大项目被迫延后与搁置,在泰国投资最多的台湾东帝士集团自1997年7月起推迟投资达27亿美元的两个大型石化项目;统一集团原计划在菲律宾投资10亿元新台币的食品与油脂计划也延后。1998年,台湾在东南亚投资继续衰退。1~6月份,台湾对东盟六国投资较上年同期衰退70%,其中对印尼的投资减少最为显著。因为金融危机后,印尼国内经济及治安恶化,尤其华人在当地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迫害,许多台商在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被迫撤离当地。因此台湾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自1998年起就急速下降,2000年仅有1.31亿美元,2004年仅为0.24亿美元,直到2006年才有所恢复,为0.88亿美元。

2000年以来,台湾对美国的投资也出现波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01年的“9•11”事件对美国投资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致使台商对美国投资在2002年、2003年持续缩减。

(四)投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投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台商投资的重要因素。“国际生产折衷论”认为,由于“天然资源分布不均匀,各国或地区要素价格、效率的差异、心理距离、市场规模和潜力等都会影响区位优势”。如上世纪80年代中,由于泰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稳定方面,比其它东盟国家具有更大的优势,泰国成为台资垂青的首个东盟国家。1986年开始,台资即大规模涌向泰国,该年泰国投资委员会批准台资18件,金额3656万美元。1987年台资增至102件,总投资额2.99亿美元,1988年进一步增至308件,总投资额8.4亿美元,在泰国引进外商投资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日本。80年代末,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泰国的投资环境已不能满足外资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日显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报关手续繁琐,加之1989年开始泰国投资委员会硬性规定泰国人至少必须在台商合资企业中持股20%;台资企业在泰国缺乏实力雄厚的上游工业的支持,导致此后台资在泰国投资锐减。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不断增长也是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前行的,尤其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大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不断扩张的内需动力和庞大市场,对吸引台商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台湾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

注释:

1方爱华、谭力文:《台湾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2、3、段小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台湾企业的对外投资》,《开发研究》,2007年第5期。

4方爱华、谭力文:《台湾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5姜殿铭主编:《九十年代之台湾》,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

6《投审会去年台湾对外投资金额创历年新高》,2008/01/18 19:56,“中央广播电台”。

7台方统计:今年1至10月台商投资大陆微幅增长,新华网,2008-11-21 19:25:39。

8、9、10、11、12、13、台湾《2007年经济年鉴》第107至113页之“台湾企业的全球化布局”,第287页、第285页、第287页、第270-287页。

14汪慕恒译:《2006-2007年台湾的对外贸易与外资投资》,《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4期。

15陈斌华等:《台方统计:今年1-10月台商投资大陆微幅成长》,新华网,2008-11-21。

16朱芳、陈乔之:《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青海金融》,2003年第12期。

17周明伟:《台湾在东南亚投资剖析》,《经济师》2000年第8期。

18台湾《2007年经济年鉴》,第1065页。

19、20周明伟:《九十年代台湾在东盟国家投资趋势探讨》,姜殿铭主编:《九十年代之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

猜你喜欢

台商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1+1>2
兩岸最快訊息傳遞管道 台商雜誌滿十三年 建立四地商業交易平台 同一刊號同步發行
台商會長齊聚台北挺國民黨
那些感動的聲音……
黨派雲集挺台商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