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和谐世界”理念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

2009-06-09贺炎夏

现代台湾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理念世界

贺炎夏 李 斌

“和谐世界”是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新主张,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长远目标,关于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指导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新理念。然而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首先面临着台湾问题。虽然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也是造成中国乃至世界不和谐的因素,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解决台湾问题无法回避国际社会的参与。因此,“和谐世界”理念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也应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发展

2005年4月22日,亚非峰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胡锦涛主席出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亚非国家处理文化领域的关系时,胡锦涛主席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亚非两大洲多元文化并存,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预言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得到印证;同时考虑到“和谐世界”在胡锦涛主席发言中出现的位置,可以认为此时“和谐世界”的内涵尚囿于文化领域。

2005年7月1日,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的概念再次出现。中俄两国领导人以中俄在各个领域内建立起的新型国家关系作为国际新秩序的范例,主张两国“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重要的建设力量”?。“和谐世界”在此声明中明确地被表述为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新主张,其内涵也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两个月后的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再次提出“和谐世界”的主张。他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各国领导人的强烈反响,“和谐世界”的主张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对“和谐世界”进行了全面阐述,使构建“和谐世界”成为中国外交的长远目标,而关于“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成为指导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新理念。胡锦涛在谈到中国应如何应对国际形势、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方法涉及到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境五个主要的方面: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和平稳定;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和谐世界”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價值观。“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追求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统一、和谐共存。“和合”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和谐世界”的理念还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准确分析和科学预见。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由于伴随战争而来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战争和军事手段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作用在减弱;国家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一国应当而且必须尊重他国的利益,这样做同时也是在维护本国的利益;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恶化、能源紧张、传染性疾病蔓延等,需要每个国家都承担起无法推卸的责任,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谐世界”理念包涵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等思想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和谐世界”:解决台湾问题的全球化视角

台湾问题本质上属于中国内政,而“和谐世界”主要是用于指导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理念。如果提出“和谐世界”理念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难免会引起曲解。但是邓小平也曾将指导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到解决台湾问题上,他说:“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大陆对台政策也一直是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究其原因:其一是台湾当局一直掌握着对台湾地区的实际控制,造成了大陆和台湾的“治权分离”?,其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在此条件下,不应让思维定势限制 “和谐世界”理念的适用范围,“和谐世界”理念也应在台湾问题上一展其长。并且,“和谐世界”理念对全球化时代特点的反应,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第一、“和谐世界”理念包涵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等思想在台湾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近代史中,台湾曾沦为荷兰和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分离的状态又维持了半个多世纪,使这种影响被保持下来。因此台湾与大陆在政治、经济等众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岸统一之后,这些差异能否继续存在、台湾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改变,这是台湾同胞普遍担心的问题。不可否认,这种忧虑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消极因素。所以,承认两岸之间的差异,是统一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必要条件之一。“和谐世界”理念充分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也包括对自己的同胞。此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全球化时代的特点又突出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平需要合作,发展更需要合作。大陆与台湾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台湾在非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中,大陆与台湾也应共同承担责任、加强合作。所以,“和谐世界”的理念传达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思想,为两岸统一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第二、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首要任务。中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占世界的比例约为20%和6.4%,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现了自身的统一与和谐,就是完成了构建和谐世界长远目标的重要一步。如果中国自身不能实现统一与和谐,那么其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而且,实现两岸统一还可以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亚太地区及至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胡锦涛主席认为,中国的统一“只会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只会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所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首要任务。

第三、构建和谐世界可以创造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虽然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但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存在其他国家的影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尤其不能忽视。邓小平曾说过,“台湾问题,美国采取不介入的态度,这话不真实,因为美国历来是介入的。” ?正是由于美国介入,才使台湾回归祖国这一不成问题的事,成了所谓“问题”。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日本在冷战后也从其大国战略出发,谋求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国地位,将台湾问题作为制约中国的一个重要筹码。“和谐世界”理念意味着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家之间对抗减弱、合作加强。涉及到台湾问题,主导国际体系的大国应达成谅解,创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和谐国际环境。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结果。

三、“和谐世界”理念应用于台湾问题的策略探讨

对于台湾问题,“和谐世界”理念只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具体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试验。本文对此提出几点意见仅供探讨。

1、阐释“和谐世界”的理念,树立两岸共同的观念。

观念影响行为。两岸只有对“和谐世界”理念达成共同的认识,才能在和平统一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因此,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台湾当局领导人以及台湾同胞阐释“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以影响台湾的政策走向。

要使台湾当局领导人和台湾同胞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和谐世界”是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统一与和谐的两岸关系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利益所在。在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和两岸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加深的情况下,只有完成统一大业,变敌对为和谐,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第二、大陆尊重台湾地区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两岸的统一不会引起台湾社会的巨变,只会为台湾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并借此消除他们的疑虑和顾忌。

2、加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带动两岸政治领域的接触。

“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在经济领域应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文化领域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应由易至难,不断加强两岸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证明“和谐世界”理念的正确性和大陆的诚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合作必然会推动政治领域的接触,从而推动全面统一的进程。

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现状正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行。2008年12月,两岸同胞期盼多年的“三通”基本实现,“使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新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两岸政治关系也不断解冻。自2005年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带团访问大陆开启了国共两党对话的先声后,国民党多位高级领导人先后访问大陆,受到了大陆高规格的接待,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国民党在政治上应有的尊重。

3、坚持构建和谐世界的长远目标,创造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环境。

近年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因此不能否认,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原有的国际格局形成了冲击,因此才会出现诸如“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舆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大做文章,严重阻碍了两岸统一进程。“中国威胁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安全观影响和对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短视造成的。所以,中国应坚持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程度;加强国际社会的法理基础;强化“新安全观”的全球共识。创造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一国两制”与“和谐世界”

“一国两制”是中国长期奉行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1982年1月由邓小平首次提出,同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这一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1997年和1999年在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上得到了实践检验。

在台湾问题上,将“一国两制”政策与“和谐世界”理念相比较,会发现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也充分证明中国政策价值观的连续性。首先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对于“一国两制”,“一个中国”的原则无需赘述。“和谐世界”理念应用于台湾问题之上也包含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如前所述,“和合”文化中“和”即是“协调、和谐”,“合”即是“整体的统一”。“和合”文化即追求“和”,也决不放弃“合”。“合”是“和”的基础,没有“合”就不能称得上“和”;“和”是“合”的目的,通过“合”要达到“和”,两者缺一不可。就台湾问题而言,“合”即指国家的统一,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两岸之间不可能出现和谐的关系。其次是大陆和台湾各自保持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两制”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而“和谐世界”则进行了详细解释。

但是“一国两制”政策与“和谐世界”理念侧重点也有不同,两者相辅相成。“一国两制”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针对性强,因地制宜,方案具体。而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比较宏大,台湾是该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方法突出了全球化时代的特点,内容详细全面,更具操作性。

注释:

1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人民日报》,2005年4月22日,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05年7月2日,第一版。

3、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1页。

6关于在台湾问题上主权与治权的分析和讨论,参见陈动:《也谈主权理论及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兼与黄嘉树、王英津商?》,《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

7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第2版。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69页。

9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猜你喜欢

理念世界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