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扩招”时期高职院校招生对策

2009-06-08何文霞张鹏程

企业导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生源毕业生办学

何文霞 张鹏程

【摘要】 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困境,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尽早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刻不容缓。

【关键字】 高职院校;招生;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途径不断拓宽,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也为数不少,生源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第一志愿率低、报到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困扰“后扩招”时期高职院校的通病。

一、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源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录取;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录取;三是初中毕业生,通过“3+2”的方式,进入“五年制的高职班”。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而由于受基础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下降的影响,高中生源绝对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势必对处于高等教育群体中相对弱势的高职院校的招生造成巨大的影响。

2.考生报考第一志愿率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较低

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以上原因,在招生过程中,优等生不上高职,高职招生分数线一降再降,有的省200多分就能上高职,生源质量差异大且普遍较差,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

3.高职院校招生竞争秩序不规范,招生宣传虚实不清。

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时为了一时之利,夸大其词、虚假承诺,采取各种手段拉拢生源。非理性招生宣传的直接后果是报到率低、流生率高,间接后果是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4.高职院校生源总体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一般安排在各省最后一个批次,控制分数线不高,大多是在层层考试选拔中被“筛选”下来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对于他们来说,未能考进本科院校而读了高职,总有着一种不尽如人意的失意感和受挫感。

二、高职院校招生困境产生的原因

1.现有政策和环境限制了高职院校的招生

高职院校一般都划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地市政府部门管理,这样的体制导致在招生计划分配、生源组织、招生宣传等方面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壁垒,高职招生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广泛存在,这对高职院校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都有较大影响。

2.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水平不高

总体上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从2004年到2007年,普通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近50%,继续呈现出超常规扩大规模的态势。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从规模上看,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从结构上看,其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还有待逐步完善;从质量和效益上看,50%以上的高职院校近5年刚刚建立起来,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质量和效益的评价体系、监控机制等也有待逐步健全和完善。目前,高职教育自身的结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3.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

现在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而确立培养规格时又从学历层次的角度强调了专科的知识、素质要求,这导致高职毕业生因素质和内涵不高而在岗位发展中,很难向技术和项目管理领域拓展。高职人才培养中轻视了技术、技能向职业转化过程中素质和人本的决定性作用,使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有技术能力而缺乏职业素质和人本品格,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实情况是,“十一五”开局以来,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依旧存在。这进一步说明,高职在就业渠道、岗位规格等方面和人才培养目标仍不对称。据了解,就业率和高招指标挂钩后,个别高职院校存在着盲目上报就业率的问题,从而导致就业率注水,出现非正规渠道、非正规企业、非正规岗位的临时性就业现象。同时,高职教育因为规模扩张过快导致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而出现质量下降,因不重视特色而形成千校一面,因个别高职就业率造假而导致信誉危机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高职社会整体认同度虽有改观,但仍然总体不高。

三、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对策

高职院校招生“难”,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有政策、环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问题等等。

1.改善环境,放松政策,落实招生计划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从招生情况看,区域间招生录取率不平衡,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不平衡等问题,只有通过区域统筹来解决。协调高职教育的区域配置和区域分布,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统筹发展。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统筹,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制订政策,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招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路。

2.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职教育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由于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人才培养水平逐年提高,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成效。因此,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对重视高职教育、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观念,形成高职教育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很好的满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高职教育。

3.办好高职院校是走出招生困境的根本途径

高职院校要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将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贴近市场设置专业,改变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和满堂灌教学方式,建立起“就业导向、产学合作、实践主导、职业本位、双师教员、双证学生”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运行框架,其中坚持就业为导向,全面实行产学合作,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可的高职特色。

4.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为高职招生提供可靠的保障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了一些地区,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就业方向、就业形势,使考生和家长都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学校的一些专业在某一地区就业有优势,学校就进一步强化宣传,使考生及家长未入学就能看到今后就业的机遇和目标,让他们能够放心、安心地来学校就读。通过大力宣传,突出重点,落实生源计划,选择一些地方和学校,作为生源基地,通过前期介入、学生分流等形式,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

5.以就业促进招生,用“出口”拉动“进口”

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解决就业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的设置与否。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在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也都需要发挥产销链接形式的作用。由于这样设置、调整的专业瞄准社会要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6.积极开拓新的办学形式,努力开辟新的生源渠道

通过自考、成考、网络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在职人员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对终身学习的需要,拓展办学形式,开辟生源渠道,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扩大学生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生源毕业生办学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