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及其启示意义
2009-06-08任贺
任 贺
【摘要】 2008年初,中国平安抛出的巨额再融资方案在引起整个股市的持续下跌后,仍在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最终由于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的激烈反应而被迫告停。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平安在推出其融资方案时,并未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以及市场的承受能力。我国上市公司应引以为戒,在进行融资时,除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外,还要加强与股东和社会媒体的沟通,并考虑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和市场反应。
【关键词】 中国平安;股权再融资;启示
一、引言
2008年初,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方案在引发资本市场激烈反应后,仍在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本文拟采用财务学基本原理,回顾该事件的始末,通过分析中国平安再融资的个案,研究中国平安再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总结经验教训,概括归结该事件对上市公司的的启示和意义。
二、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回顾
始于2007年2月的“次贷风波”,随着相关损失的集中浮现,终由零星的金融事件,恶化为“次贷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上证综指在2007年10月16日创出历史新高6124.04点后,自高位跌落,2007年以5261.56点收官。
2008年1月21日,周一,中国平安公布了《关于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过没有同时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其结果是中国平安股票21日、22日连续两日跌停,平安股价由周一开盘时的98.21元跌至周末收盘时的80.59元。
3月5日,中国平安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巨额融资方案获得极大多数股东赞成,顺利通过。该融资方案招致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质疑,导致其自身以及整个股市的股价大跌。
5月8日,在各方面压力下,中国平安宣布六个月内不考虑A股增发。平安公告声称:鉴于现阶段资本市场较为波动,再融资申报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中国平安在现阶段(公告之日起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公司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平安的这一则澄清公告,在投资者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积极回应。
5月13日举行的中国平安股东大会,“授予董事会一般授权,以发行、配发及处理不超过本公司已发行H股20%之新增H股,并授权董事会对公司章程作出其认为适当之相应修订,以反映配发或发行股份后之新股本架构”的提案获通过。
三、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经验教训
1.再融资的推出时机欠考虑
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要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中国平安选择在2008年初这一时机推出这一巨额再融资计划,其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2008年1月11日,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15.25亿股A股的申请11日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就在10天后,中国平安公布1600亿元的天量融资方案。两大融资同时进行已经动摇牛市的基础,因为本来股市的存量资金已经非常有限,再进行1600亿规模的融资肯定非市场能够承受,所以暴跌在情理之中。大规模的融资已经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泡沫的破灭始于2007年3月。此后,“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由于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对中国股市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产生了很大的间接影响。比如上市公司的出口业务受挫,股民的信心受挫等。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在这一背景下公布,给原本动荡的股市增添了一份不稳定。美国次级贷款问题暴露以后,人们开始普遍担心经济会否出现衰退。再加上巨额再融资计划的推出,多数股民心理恐慌,大量抛售股票,导致大盘大幅度下跌,也就再所难免了。
第三,2008年全年将有800亿股本,价值1.6万亿的各类限售股票解禁流通,涉及的上市公司近千家,这无疑将成为2008年中国所有投资者头上最大的一把利剑。2月5日,44.74亿股限售股让当日收跌1.55%。2月6日至13日,共有30家公司的限售股解禁,是股改以来限售股解冻公司数量最多的一次,再加上还有8家上市公司首发、增发配股的解禁,近14万亿股限售股解禁给股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上半年的解禁高峰在3月,解禁数量为58.02亿股,而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正是在此时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商报讯记者崔吕萍也在其报道中提到“我建议,在大小非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所有的股权再融资、公开发行的股权再融资要全部调整;红筹回归、海外股票上市基本上可以叫停;创业板叫停。”
综合上述各方面原因,中国平安在2008年初这一风尖浪口推出其巨额再融资计划实属不明智之举。
2.再融资的规模过大
再融资应该融多少,这里面不仅有利益的问题,更有一个“度”的问题。应该说,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根据公司拟定的资金使用项目的资金需要量来确定。此外,再融资规模的确定也要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和股市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需要把握好市场的“火候”,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顾及广大投资者利益,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公司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二级资本市场的资本存量,进行规模过大的再融资,从资本市场上大量吸金,从而导致整个股市的不稳定。
中国平安于1月21日董事会会议公布了规模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融资额总计近1600亿元,创A股史上最大再融资。
二级市场的存量资金是有限的,1600亿规模的融资肯定非市场所能承受,平安分走股市上的一大块资金,整个市场就失血了,也就没有了活力,成了熊市。何况中国平安并没有公布再融资的募集资金投向,而管理层的不表态,也让事件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平安在募集资金投向上三缄其口,这使得市场上的股民纷纷给平安扣上“恶意圈钱”的罪名。
3.再融资方案超出市场承受能力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要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和广大中小投资者合理合法的利益需求。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否则再融资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和市场的认可。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也应该考虑社会责任,保护资本市场,维护其健康发展。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资本市场死了,对上市公司没有好处。上市公司对自己在广大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和形象问题应该高度重视。这种好的形象要通过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行为来表现,如果完全不顾及市场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利益,何谈社会责任?
在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的2007年全年,也不过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还不到4000亿元。而进入2008年以来,截至2月20日,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规模接近2600亿元。这期间,平安也抛出了千亿的天价再融资方案;继而,浦发银行、大秦铁路等陆续传出再融资消息。各大上市公司纷纷抱着“此时不融资更待何时”的“圈钱”心理,大搞“圈钱比赛”。其规模之大,显然非二级市场所能承受,巨额融资最终导致了沪深股市的持续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