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决生成性教学偏离预设轨道的问题

2009-06-08王胜海孙海霞

中学生物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镜筒猪笼草显微镜

王胜海 孙海霞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文本以后,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精心预设的。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无法完全预见学生活跃的思维、多变的生成性教学活动。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偏离了课前的预设,打乱了教学程序,影响了教学计划,那么,实际教学中教师怎样有效应对这种偏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1因势利导,曲径通幽

当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出现了随机的“意外”,脱离了课前预设的轨道,面对“意外”的出现,教师应积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巧妙的处理预设,使生成和预设问题相融合,以变应变,呵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尊重学生内心求知的需要,因势利导,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而不能强硬的压制,或冷漠无视,扼杀学生探究的兴趣,浪费生成的资源。

例如:鲁科版初一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实验课上,按照课前的预设,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后,准备练习使用显微镜,没等我提出操作要求,实验教室已经乱了,学生争先恐后地练习使用显微镜,有韵还把写有“上”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进行观察。这出乎意料的状况,让我感到杂乱无章,刚要扬手制止学生的瞬间,教育机智提示我,不妨让学生尝尝“盲目”的苦头,感受一下规范操作的必要性。于是我表现出对他们“放任自流”的神态。不一会儿,学生们陆续抬起了头,相互询问着:“咋看不见呢?镜筒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大家带着不解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又将问题抛向了他们:“是啊!为什么镜筒里是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呢?请你们自己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沸腾了,一阵讨论后,一个学生说:“是不是镜筒里没有光呀?”反驳的声音立刻上来了“周围的光线很好,镜筒里该有光的”,同组的一个同学惶惑道:“可能是反光镜没有调节好,没有使足够多的光线从通光孔进入镜筒”,此时大家一片释然。一波刚平,再掀一波。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调亮光线后,怎么观察不到“上”呢?”,这时一同学兴奋的说:“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视野中不可能有“上”字“。我对该学生的提法予以肯定。至此,水到渠成,显微镜使用需要正确的对光和成倒像的知识,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验和讨论中达成了。意外的出现,打乱了预设的教学计划,却帮助学生自主的达成了学科知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不经意间呵护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动态生成的“意外”资源,达成了预设的目标。

2机智灵活,内化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预设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和决策,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不断调整的预案,同时,精心预设不是“生成”的对立,而是有效生成的基础,只有精心预设,课堂上才会出现有效和精彩的生成性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机智灵活、有效的利用“偶发事件”,将其内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内化为预设的内容,用以完善预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鲁科版初一上册“生物的特征”一节时,课堂上,突然从教室外飞入一只蜜蜂,“嗡嗡”的声音打乱了课堂的教学秩序,有的同学东张西望,有的窃窃私语,有个同学用空矿泉水瓶把小蜜蜂装到了瓶中,正常的教学预案无法实施。慌乱之际,我将捉住小蜜蜂的同学叫到了讲台前,问到:“你捉到的小蜜蜂是动物吗?它有动物的什么特征?请说一说。”紧张的他见老师没有批评他,变得平静了,按照生物的6个特征一一描述。突如其来的意外,不但没有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用活体的生物材料,印证了生物的特征,大大提高了活学活用,当堂巩固知识的效果。

3搭建平台,有效引领

精彩的生成立足于学生对教学情景的感悟、理解、体验和教师的启发,实质是一种师生、生生互动。课前的预设立足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提高预设的前瞻性、机动性和有效度。课堂中立足学生实际实施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教师应伺机而动,随机而变,顺应学情,有效引领,变生成为预设目标达成的手段,提高预设的有效度,使预设与生成互补互益。

例如:鲁科版初一上册“生态系统”一节,在讲授生产者、消费者时,我提出:“消费者既然是捕食其他动物或植物为食,那么,猪笼草它能够捕食昆虫,它是不是该属于消费者呢?”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展开交流,一位学习小组长发言:“我认为猪笼草是消费者,因为它能够捕食动物。”没等我作出评价,另一位学习小组长迅速发言:“我认为猪笼草应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要不然在冬天没有昆虫的时候,它会饿死的”,此时,教室里发出了惊讶声,我提示说:“有没有不同观点或对以上同学的观点需要补充的?”话音刚落,三组的小组长站起来说:“我认为猪笼草主要靠光合作用维持正常的生长,而不是靠“守株待兔”般的捕食昆虫,而且,它吸收的是昆虫被“消化液”分解后的无机盐、矿物质,而不是有机物,并且冬天不会因为没有昆虫而冻死,因此,我认为猪笼草应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首肯。我按照预设的思路,又问道:“含羞草被触摸后,立刻合拢叶片,那么它该不该属于动物呢?”一阵激烈的争论后,一位同学马上回答:“它不该属于动物,而应属于植物”,“为什么呢?”我问道,“因为它是根长在地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合拢叶片是在受到刺激后,作出的反应,而且它自己不能独立移动到其他地方”,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许,并及时引导说:“同学们,看待问题一定要看清主流,抓住本质”。

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积极进行课前预设,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举例、引申、作释,才能有效引领学生的发展,才能演绎更精彩的生成性教学,才能真正提高预设的有效度,从而使生成变成思维的兴奋点。

4透视课堂,和谐统一

当课堂上出现预设和生成的裂缝时,教师要及时修复。征求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调整预设方案。因为学生是生成的主人,征求学生的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生成;深入地反思,使自己更理性的认识自己的课堂预设的有效性,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鲁科版初一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说出玻片标本上“上”字,在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是什么图形时,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下字”,引起了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谁给他矫正一下?”我问。“我给他说一说。”一向不爱表现的张平激动的说。“你看,这张字母卡转180°,就是字母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形,可简单了!”全班的学生对这种简单、形象、明了的解释和回答十分满意。原本希望学生“平面旋转180°”的预设性回答显得抽象、无力,而动态生成的教学显示了强大生命力,积极推进了教学。下课后,我积极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倒像”的理解与认识情况,针对学生对此缺乏抽象思维的实际,深入地反思,及时调整了教学预案,为下一步在平行班级课堂授课,实现了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优化了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镜筒猪笼草显微镜
猪笼草日记
高精度光学遥感器用镜筒设计及稳定性验证
自制望远镜
显微镜
极大望远镜桁架式镜筒设计及优化∗
“吃”蚂蚁的猪笼草
猪笼草灭蚊器
显微镜下看沙
显微镜下的奇妙微生物
镜筒热形变对星敏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