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及干预措施

2009-06-08严丽娜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干预措施心理问题

严丽娜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就高校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作初浅的探析,目的在于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形式 原因 干预措施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方向迈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虽然国家及学校通过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勤工助学、国家奖学金、省级奖学金及其他形式奖学金等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济上的重负,往往使贫困生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大学校园里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大有人在,表现出自卑、焦虑、敏感、孤僻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准确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心理扶助方法对于帮助贫困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卑。自卑心理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由于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经济背景、社会地位和生活阅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容易使贫困大学生,特别是在刚刚进入高校时就产生心理不适应,导致极其严重的自卑心理。

2.焦虑。焦虑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对于可能产生心理冲突或引起挫折的事件或情景进行反应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较为困难,物质生活较为贫乏,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上存在许多烦恼和困惑,这些不良情绪的不断集聚和膨胀,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焦虑。他们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而焦虑;有的为同学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而焦虑;有的为家庭生活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而焦虑。长时间的焦虑会形成抑郁性格,如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抑郁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3.人际交往困难。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我国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他们往往自卑,觉得和他人有差距,就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他们往往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渴望与人沟通又害怕触痛自己脆弱和敏感的心灵。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同辈的交往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同辈交往的缺失,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城镇父母下岗职工的家庭,其父母文化层次较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基本供给上,无法满足子女精神上、心理上不同年龄时期的不同需求,因此使某些贫困学生很难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不平衡的心态的作用下,往往导致其认为自己拖累父母或父母耽误自己两种极端认识的出现。

2.社会环境。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要求和期望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等积极意愿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同时社会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也给贫困学生造成了严重困扰,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交织地冲击着积极的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加之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的蔓延,也使贫困学生的心灵受到进一步摧残和侵蚀,造成贫困生对社会期望他们的积极意愿的怀疑和误解,使他们产生了叛逆情绪,顾虑多疑,甚至出现了道德的滑坡,如恶意欠贷、考试舞弊等。

3.校园环境。学生在读书期间主要生活在校园里,每天都与其他非贫困特别是家庭富裕的同学接触,而贫困生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容易在其他家庭富裕的大学生眼中变得“另类”与“粗俗”,这使得原本平等和睦的同学关系变得有距离和层次之分。贫困学生对炫耀性消费和日常生活消费的区别认识模糊,不能争取把握心态,以致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接触,主动缩小人际交往圈,逐渐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恶性循环。

三、高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建立健全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高校应从支持和保护贫困学生的角度,设立更多的面向贫困生的奖学金项目或贫困生资助专项资金,在贫困学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社会保险机构参与、社会资助、校内资助相配套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使贫困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导致的无助性心理焦虑;加大对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自助机会。

2.切实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为了达到更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效果,学校应加大力度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把单一的谈话疗法拓展为多样的心理咨询方式,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新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定期开展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逐渐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以利于各学院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

3.辅导员要首先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新生抓起,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每一个新生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及方式,还是个人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学校应组织开展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新生对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从而做好克服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同时,学校应通过科普宣传,增进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主动求助的愿望。另外,可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获得良好的社会人际支持。

4.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互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积极的群体凝聚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可以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大集体,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成为朝气蓬勃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王磊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教文汇,2008,(01).

[2]许加明,赵俊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教育研究,2008,(03).

[3]徐俊.浅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8,(02).

[4]许金东.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广角,2007,(7).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干预措施心理问题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