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2009-06-07樊祥林
樊祥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能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收益,在兴趣上得到培养,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反之,“无效”、“低效”的教学会严重损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有效”呢?
一、研究教材,领会教材
现行的教材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加深、拓展、延伸等过程,逐步深入,着重探究过程、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课程中要得到充分反映,不能只根据教材教书,灌输知识。如在方程的教学时,课本均以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实例都来源于生活实际,然后构建方程模型,探讨方程的解法,逐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方程之间转化的数学思想。这样的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觉得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的,因而学得主动,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得有兴趣。所以很好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领会得越透彻,在教学过程就会把握得更好,就能极大提高“有效性”。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方法要灵活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的形式上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师生或生生之间合作、交流等各种形式,使学生置于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数学,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时,学生之间的搭配要科学合理,如基础好与差,男生与女生,性格外向与内向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实际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重点应放在启发和引导或点拨上,让学生人人都有发言或表演的机会,有补充或辩论的权利。如《平行四边形》中有一问题:
已知任意三点A、B、C,使A、B、C、D四点围成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作出平行四边形,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画图,先自主探索,后小组讨论,再班级交流,使答案逐步完整,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参与过程,适时引导,提醒学生分类讨论,培养学生互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最后由学生根据A、B、C的位置说明平行四边形是否存在,又根据三点的位置确定存在几个平行四边形情况,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实情
所谓合情,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实际,生活实际。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生活实际理解参与程度必须了解,只有这样在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才能较顺利地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第十八章《勾股定理》中,要注意到学生有“数的开方”的基础,但二次根式的化简是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故在教学时,不一定要求运算结果都要化到最简二次根式,能化的最好。又如在解方程组时可根据农村学生上学骑自行车的实际,编顺风速,逆风速的二元一次组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巩固知识,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例题须精选,训练要到位
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既要能巩固概念、基础知识,又要能加强能力的训练,解题方法的指导,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变式训练,训练的思路有改变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延伸结论,改变图形,改变题设或改变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想得到所要求的结论,题设应作怎样的变化等,这样做一题就能会一类题,例如在八年级下册P87例题3:
四边形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延伸一:根据上述条件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哪些线平行?(可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延伸二:若E、F在线段AC两端外,即在AC的两端的延长线上,(改变图形)
延伸三:将条件AE=CF换成:①E、F分别是OA、OC的中点;②BE⊥AC,DF⊥AC,E、F分别为垂足;③BE∥DF分别交AC于E、F;④BE、DF分别是∠AOB和∠CDO的平分线,(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延伸四:若E、F分别在AD、BC上,AE=CF,或E、F分别在AB、CD上,若在它们的延长线上情况又如何?
这样的变式训练教师可举出一个后将学生自己编题变化,在小组或班级中让其他学生来解,最后由学生总结方法、规律,既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又熟悉了图形的变化,既掌握了解题的思路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举例是如此,学生的训练也要如此,注重训练模式的多样化,这样的训练才能有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受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教学条件、环境、学生实际、教师素质等等。要教学有效,必须注意各方面条件、因素的优化整合,发挥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